本版导读
教职工的“挨心婆婆”
——记榆林教育工会主席李育华
本报记者 田勇刚 本报通讯员 雷海涛
1983年,任教近30年的芹河中学校长李育华被调到榆林市教育工会担任专职副主席。这意味着他将失去中学一级教师的待遇,每月工资要少40多元,而当时的教育工会又是个烂摊子,主席由市教育局长兼任,下面还没有配备干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老李作出了抉择,他干起了工会工作,用陕北话说就是“揽下个受罪营生”。
初春,他顶着直往眼里钻的风沙;隆冬,他冒着锥心刺骨的寒风。翻过一道道山梁,越过一座座沙丘,他跑遍了方圆700多平方公里的28个乡镇。在简陋的窑洞教室里,留下了他来去匆匆的身影;在教职工的家里,回响着他问寒问暖的话语。面对全市47个基层分会的3000多名教职工,老李掂出了自己肩头的份量。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他建立了5种档案:30年教龄教师档案;模范教师档案;离退休教师档案;精简教师档案;教师遗属档案。对教职工生活存在的种种困难中,李育华选择了教职工呼声最大、反映最强烈的“三大难”作为突破口,即:住房难、医疗难、老来难。
1985年,榆林市和许多地方一样,刮起了建房、修房风,许多机关和个人都在划地建房,“有钱没钱都修窑”,一时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李育华了解到榆林市城区747名中小学教师中,申请住房的有450多户,其中三代同堂、子女结婚急需住房的就有224户。有的户口在城镇的教师,夫妻不在一处任教,到了周末还得住旅馆;有的任教几十年的老教师自己无房,到处租房,几乎年年都得搬家,吃尽了搬迁之苦。老李四处奔走、呼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两年来共征地141.6亩,新建了9个教师村,建成窑(房)1388孔(间)。目前,已有近500户中小学教职工迁进了新居。在修建教师村时,老李常常怀里揣着两个烧饼,早出晚归,亲自搞测量、看地形。教师村建成后,教职工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房,他却仍住在过去的破房里。
近年来,榆林市教职工医疗费实行了包干。由于地方财政不足,一些患重病的教职工急需住院,但因手头无钱,借贷无门,延误了病情。李育华得知后,先后给有关部门打了6次报告,在去年年初与市教育局、各学校及教师联合筹资,成立了教职工互助储金会,并制定了章程。去年一年就筹资4.7万元,解决了39名教职工1.47万元的医疗费。老教师朱凤午患了小脑萎缩,储金会及时借钱给他,使他能先后到西安、北京等地进行治疗,朱老师的妻子感动地说:“要不是储金会及时借钱给我们,老朱早不在人世了!”教职工们尝到了互助储金会的甜头,而李育华的老伴在西安治病花了1300多元,他却未动储金会一分钱。
榆林市现有离退休教职工136人,有些老教师的工资、补贴、待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似乎成了“断线的风筝”。李育华决定由工会发起,成立了“离退休教工协会”,先后为24名老教师解决了住房,使11名老教师及时领到了建房费,21名中级职称的教师的山区补贴和书报费得到了恢复。逢年过节,老李都要亲自为老教师们买粉条、买洋芋,扛着麻袋送到家中。老教师找老伴,儿女要干涉,老李便出面做说服工作;教师去世,他就帮助家属料理后事。原来一些老同志够了退休条件,却不愿办理手续,害怕离职后寂寞、孤独、没人管,如今看到离退休教工协会的活动丰富多彩,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老李象一团火,温暖着教职工的心,教职工们亲切地称他“挨心婆婆。”1988年,李育华被地区工会评为“模范职工之友”;去年,他又被省教育工会评为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