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推汽车出“泥潭”的一班子
——记华县公共汽车公司党支部
“车旧内乱人心散,连年亏损名声差,象陷进泥潭的烂汽车”,这是过去人们给华县公共汽车公司勾勒的图像。可从1986年,该公司的面貌一年好似一年,不仅扭亏为盈,而且成为本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好”单位,招引得同行纷至沓来参观取经。
该公司旧貌变新颜的主要经验是什么呢?1986年,公司新调整的党支部领导班子,根据本公司“效益上一亏皆乱”的实际,把促进经济效益确定为自己工作的中心,组织党员们在提高效益和搞好优质服务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首先在党员中开展了“假如我是一个乘客”的大讨论和“争做人民放心服务员”的创优活动。党支部书记兼公司经理杜宏才等几名领导干部更是以身作则。每天早上6点钟,杜经理他们就来到发车站,帮带行李的乘客装车;帮老弱乘客安排座位;帮司机擦车卖票。晚上,他们又等到最后一辆车安全返回,帮司机做好第二天出车准备工作。62岁的老经理袁自杰,腿患骨增生,也天天咬牙坚持到底。有次杜经理给修理工端水撑雨伞在雨地一直站了3个多小时。职工赞誉他们为每天迎送太阳,像太阳一样无私奉献的人。书记带了头,党员更加油。该公司9名党员,5名自愿要求到一线当司机。在行车中为维护公司信誉,带头做到准时发车,招手即停,车上哪怕只坐一个乘客也准时发车。为多创收,他们还把过去日行车300里线路延长到850里。副经理张杏林、秘书赵巨平都是党员。他俩除干好本职工作外,那里紧张就在那里苦干。去年春运旺季公司司机人手紧,他俩二话不说,开车跑洛阳线,4天4夜身未沾床也不叫苦。赵巨平仅去年一年就顶替开车192天,但补贴、奖金只字不提。
苦干在前,见利益却一让再让,这是这个公司党员的共同特点。公司的行政干部大都是党员,很多人是调度、司机、出纳、清洁工什么都干,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还要见缝插针把职工思想问题、生活困难解决在驾驶室和灶边床头,可他们从未领补贴、加班费,连每月的奖金也才仅拿到一般职工的1/10!
党支部一般人重视生产抓效益,扑着身子舍命干,不为自己搂钱财——这就是华县公共汽车公司由否转泰的主要经验之一。
(李智民 同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