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05月28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终生佩戴红领巾的人 广告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终生佩戴红领巾的人

(报告文学)

官波舟 李碧辉

在秦岭南麓的凤县凤州民族小学,有一间普通的教师房间:

夏天课余,孩子们涌进去,“杨老师,我渴!”杨老一一地给他们倒下开水。

冬天课间,孩子们挤进去,“杨老师,我冷!”杨老师打开火炉,上面立刻棚满了小手。

这位老师今年五十六岁了,个头不高,黑黑瘦瘦的,在教育园地耕耘了三十二年,当少先队辅导员三十二年,被誉为“终生戴红领巾的人”!

他就是全国优秀辅导员——杨万友老师。

三十二年,对不起的是妻儿

三十二年,唯一对不起的是妻儿。

那个曾经属于他的家就在90里外的唐藏乡。三十二年,六十四个寒暑假,只有一个春节同家人一起度过,几乎是妻子一个人扛起了那个家。年年的收种碾打,吃穿用花,孩子的抚养教育全由妻子一个人操持,就是在放假时也指望不上他去帮一把。现在上了年纪,他还是一如既往忙他的事业,伤心透顶的妻子终于在几年前和他分道扬镳。他难舍那些活泼可爱的“红领巾”,也难舍受苦受累三十多年的妻子。对妻子的走,他没有怨,更没有恨,只有深深的内疚。

儿子已经长大,为儿子攒一笔娶媳妇的钱,这是他还想为儿子做的事情。可是映入眼的却是那简单的铺盖卷,四口破旧的箱子,几样简单的灶具,最值钱的就是那辆旧了的红旗牌自行车,这是为方便辅导员工作买的。他也没有一套值钱的衣服,平日自己做饭,常不见油水,却把2200多元、850余册书分别捐给全国二十多所学校的“红领巾”。这间陋室里有许多锦旗奖状,箱子里收藏着一本本荣誉证书。他曾60余次受到市、县表彰,5次被省授予劳动模范,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这些在他眼里是珍贵的,可儿子不屑一顾,倒常常用冷漠的目光,乜斜着父亲以全部心血获取的荣誉。他不怨儿子,他给儿子的爱实在太少。

他把爱给了学生

“给你说过多少遍,为什么又迟到?”倔犟的薛军衣着单薄,眼里噙着泪花低着头,紧闭小嘴,任凭他严厉批评,就是不说话。他感到蹊跷,决定弄个明白。那天,他去家访,远远望见薛军背着一捆柴往家急走,从家出来时一溜小跑往学校去,还不停地往嘴里塞着什么。这次薛军又迟到了,杨老师什么也没说。星期天,他上山拾了一天柴送到薛军家。

“杨老师,你放心吧,以后我们自己克服困难,再不让孩子迟到。”薛军父母感动地说。

还有那个差点上不完小学的赵志军。这孩子离校十二里,在街上典了一间住,由于离家远无人管,又不会做饭,起床无人叫,经常迟到,勉强上到五年级,家长干脆不让上了。杨老师知道后,利用星期天上山,说服家长让志军返校,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同睡一张床,同自己吃一锅饭,还给他补课。这一年正月初五,满山还铺着厚厚的积雪,杨老师放心不下小志军,去他家补课路过钟家河坎,一下子滑进狼牙刺堆里,手脸棉袄都挂破了。到志军家讲了五个多小时的课,晚上十点下山往回走,看不见路,一直在河坝转了好半天圈圈。志军考上初中,志军父亲流着泪说“我家三辈人啦,没见过这么好的老师。”

他把生命融进了育人工程

近来,他明显地老了,不停地咳嗽,四、五月腿上长了疮,疼痛搔痒难忍,依然坚持工作,直到实在不行才去了医院。病稍好一点,他又连着开夜车布置队室,放学后训练“三小”球队。他的一只眼睛从小失明,只有一只眼睛工作,天天晚上熬夜,常感到眼涩头痛,好几次昏倒在办公室和厕所。

他使劲揉了揉有点发僵的腿。腿上留有他从事少先队工作的伤痕。有五次他在下村办小学辅导归途中因天黑赶路连人带车摔下坡坎,还有一次险些交了粮本。那是凤县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的日子。九月的一天,这里到处山体滑坡,路断人稀。杨老师到十几里外的北山村办小学帮助辅导少先队工作回校,天已黑尽了,他走在半山上,突然一脚踏失,掉进十多米深的崖下昏了过去。苏醒后大声疾呼,附近他的一位学生胡文革听见,奔了上去,见他陷在齐腰深的泥酱里,心里难受极了。文革把他拉上,他变成了泥人,身上到处是伤痕。

由于他的努力,1979年10月,凤州小学被《中国少年报》确定为全国重点读报组。整整十一年,550多个星期,550多次读报评报,逢到寒暑假星期天也不间断,而且有十年寄评报意见的邮票全是他自己掏的腰包。凤州学区方圆八十里山地,他利用休息时间,翻山越岭,义务送报数万份,行程一万二千多里。他怕丢失报纸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报纸一到,就按征订名册逐份写上名字。有一次少了一份报,他骑上车就去追邮递员,直追到邮局,十多里路,满头大汗。

当一股重智育轻思想的潜流冲击社会的时候,分数成了至高无上的标准。看着孩子们单调地为分数竞争,他就下决心把少先队工作干到底。星期天,他带着少先队员们打扫街道、医院和商店,到敬老院去“送欢乐”做好事,放假了他组织红领巾听老支书讲村史,请老英雄老模范讲他们的事迹,组织红领巾护校队巡逻放哨,暴雨过后,他及时组织学生挖掘排水沟,扶植被刮倒的花草。他组织起了“铁道小卫士”,有四名红领巾被评为全国小先进,他还组织少先队员课余时间开展绘画竞赛,又一个人背上展品到各村办小学巡回展出。1985年,他在全校组织了一次“写联谊信找好伙伴”的活动。他从20多种报刊上查找到全国400多个先进单位和英模人物的通信地址,要求少先队员和英模人物通信交朋友,彼此谈人生理想。伴随着封封回信,南疆前线的老山兰,长白山下的红松籽,青藏高原的哈达,东海沿岸的贝壳,以及书画条幅照片等珍贵的纪念品,寄到凤州小学“红领巾”手里。杨老师利用这些实物,在全校搞了一次展览,进行生动具体的革命传统教育,这项活动获得了全国“创造杯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融进了这平凡而意义深远的育人工程。他说红领巾事业决定了我必须保持童心,要有少年儿童的语言特点。我老了,得不停地练,练踢腿翻跟头,练舞蹈动作和步法,练吹号作曲拉手风琴,讲故事,得不停地研究少儿的特点和心理。要不,怎么能跟孩子打成一片?

付出者的回报

1985年杨老师在给河北省巨鹿县育红小学少先队员的信中风趣地写道,“我的名字叫万友,我要在全国交一万个小朋友。”他和一名叫胡晓娜的少先队员交朋友三年,通信好几十封,在他的帮助启迪下,胡晓娜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87年儿童节时,育红小学用他寄去的50元钱设立了“万友奖”,专门用来奖励助人为乐的少先队员。这所小学的队室里有一百多封杨老师的亲笔信。他经常用自己的工资为他辅导学校的小朋友们买书籍,书签,文具,纪念簿,友谊卡等,每件纪念品上他都写上鼓励孩子们奋发向上的格言和谚语。不少外省的小学寄来一封封热情溢的信,感谢杨老师。

的确,近年来,杨老师把当好校外辅导员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海南省琼山县王秀凯前不久在信中说,“你我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这条红领巾上,因此,我们要永远忠于红领巾事业。原来我和二十多位1984年评选的全国优秀辅导员通信交了朋友,如今仅剩两位,其中之一就是你。”

长年累月地与外地的小朋友们和同行保持联系,探讨少先队工作,互相鼓励,仅90年一年不完全统计,杨老师就向他辅导的学校发信256封,收信159封。

正如他的朋友们所说,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默默地做着不要回报的付出。对妻儿无法原谅的过失,使他老来孤寂,无私的奉献却赢得了无数“红领巾”的爱戴。育红小学的“红领巾们”说:“也许他的小朋友不止一万,光我们学校就有一千多呢。”这些年来,逢年过节,总有礼品和一封封信飞向杨老师,祝他节日愉快,叮咛他保重身体。辗转难眠时,抚摸着一件一件素不相识的孩子们亲手绣制的香包、鞋垫、枕套、手帕、贺年片和同行知音们送的礼品,杨老师心潮起伏。为感谢他的帮助,四川一位女教师特意为他织了一件毛衣寄来。共同的事业将他们联在一起,成为朋友和知音。毫无疑问,杨老师要把红领巾戴到他退休的一天。

(摄影 龙剑辉)

杨万友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欢庆节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