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爱心·同心·心贴心
——全国建筑系统“优秀职工之友”沈孝维纪事
“啥?!采访沈孝维。嘿,算你瞅准了人!”二建工人这样对我说。
“老沈真心依靠职工办企业,你若深入了解一下,有写头。”上级总公司领导这样对我说。
七月流火。记者在山城宝鸡见到了他:眯眼,方脸,五十有三。情淳质朴,使人很难把他与5000多人的大型建筑企业领导者等同起来。然而,就是这个没有丁点“官架子”的省建二公司经理,却赢得了众多职工的拥戴和信任。“全国建筑系统优秀职工之友”、“建设部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接踵向他涌来……
有人说,世上最遥远的是人心,世上最亲近的也是人心。沈孝维曾在建筑工地度过了17个春秋,当过工人、保卫干事、支部书记。1975年走上公司领导岗位,虽然职务几经调整,几度变化,沈孝维的工人本色却未曾变过。他认准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要想把企业搞上去,就必须增添凝聚力;要想增添凝聚力,就必须情暖职工心!
“人人心中有杆秤”。在省建二公司采访期间,大家向我讲述了在他们身边发生的点滴小事:
——那是1989年春节,咸阳彩色显像管总厂二期工程正赶在节骨眼上,职工们放弃休假抢工期。老沈的内心却极不平静。为了让工人在工地过个团圆年,他决定把20多名附近的家属接到工地过年,并许诺初一到工地给大伙拜年。谁知天公不作美。大年三十的一场大雪几乎封了道路。老沈为了不失信于群众,初一清晨他仍启程直奔咸阳工地,一路上车轮直打滑,且险象环生。当车行至周至县某村庄时,司机刚踩刹车汽车就来个180度大旋转,一只轮子竟悬空在小桥边,真叫玄乎!当老沈风尘仆仆地赶到工地时,整个工地沸腾了!工人们说:“你能冒着风雪,长途跋涉为俺们拜年,俺们高兴哪!知足了!”
——那是老沈带领1200多名职工奔唐山,援助开滦煤矿震后建设。身为经理的沈孝维,整天泡在工人堆里,杠撑木,搬水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工作之余,他还亲自抓职工的伙食灶和修缮临时工棚。结果,该公司提前5个月完成了新建和加固改造任务,享誉华北。而沈孝维却因劳累成疾,落下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和胃病的根儿,有时下工地时,腰疼得直不起身……
——一次,老沈下工地与工人们吃罢饭后聊家常,发现一些“一头沉”职工精神压抑,情绪低沉。细细打探,方得知他们常年走南闯北,顾不上家,建不起房,家庭矛盾较多。老沈当即表示有愧大伙。回机关后,他立即会同工会组织摸底调查,在近3000名“一头沉”职工中,选择出200多个特困职工对他们重点进行扶贫建房。老沈在行政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款10万元为“一头沉”职工提供无息贷款,使全司200多户特困职工建起了新房。对“一头沉”职工家属还实行了医疗费补贴制度。
“一份真情能换来十份爱”,是老沈常挂嘴边的“口头禅”。他常说,如果我们的干部能献给职工一份情,职工就能为企业倾注十份爱。不是么,企业几次调资,他坚持干部不占工人晋级指标的原则,从未多占工人一个升级指标。而老沈掌握的奖励性升级指标,几乎全部向一线工人倾斜。为了缩小工人与干部因工资套改形成的不合理级差,他在1989年普调工资后,又为工人多浮升了半级工资。去年,老沈又为2191名优秀生产工人晋升了工资。
有人做了这样的统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老沈有近200天几乎是“沉”在基层,“泡”在工地。有了这样的献爱心经理,有了这样的服务型领导,才使有怨气的工人气顺了,泡病假的职工上班了,闹调动的工人安心了。于是,才有了职代会代表评议行政领导时,写下这样的寄语:“老沈,你老多了,身体不好,要多珍重啊!”
爱是无私的奉献。感情的传导也是双向的。近3年,该公司累计完成总产值18993.01万元,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工程质量优良品率3年平均达到67%,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名列陕西省建筑系统前茅。我想,干部把工人当主人,工人也会以更深厚的爱回报干部和企业。爱心,同心,心贴心。凝聚力就是这样形成的;好的经济效益就是这样赢得的。
本报记者
桂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