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敞开报国门 激励报国心
——读《“刀具大王”的辛酸泪》所想到的
·石 闻·
随着工人日报《“刀具大王”的辛酸泪》连续报道的相继刊出,金福有出书问题总算有了着落,但这件事给人们留下的思考却远没有消失。
联想到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党和政府对职工的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包括劳动人民的著书立说是何等的重视和支持。一个郝建秀工作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多么大的反响,以至于形成了细纱操作的一场技术革命;一本《倪志福钻头》的出版,牵动了多少个部门和同志的心,开创了工人成长为工程师的先河。在文学艺术方面,这样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脍炙人口的自传小说《高玉宝》的出版渗透了不少作家、编者的心血;为了《王老九诗选》的问世,又有多少个记者、编辑为之奔波、润色。
可是在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前几年,一些来自群众的发明创造,能工巧匠长期积累的绝招却日渐受到冷落,至于要著书立说就更是难上加难。“刀具大王”金福有出书无门的遭遇,至少说明了这么几个问题:一方面是一些能工巧匠终生磨炼积累的绝招,报国无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青年不愿学技术,使不少企业的关键岗位出现了技术断档的局面;一方面是一些具有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的好书,由于缺乏经费等种种原因无法出版,另一方面是在“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思想指导下,那些慷国家之慨,买个人名利的书刊畅行无阻;一方面大家都在高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另一方面那些脚下的有识之士,有用之才,却往往被冷落漠视,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和使用。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
追根溯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在有些地方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一些具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人有意淡化工人阶级,漠视职工群众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生产实践中的发明创造,甚至把他们的革新创造排斥在科学的殿堂之外。二是“一切向钱看”思潮的泛滥,从客观上扼杀了人们学技术,搞发明的积极性。人们都在忙着“发财”,谁个愿去学习钻研技术,搞革新创造?有功夫为某个厂长经理写个“材料”,鼓吹鼓吹,名利双收,又有谁个愿意自讨苦吃帮那些老工人总结经验,抢救绝招?图书出版部门自然也对这种“冷门”货热不起来。三是相当一部分人在人才和知识的观念上有重名轻实,重洋轻土,重文凭不重水平的思想,对于自学成才的职工群众,对于在实践中取得的技术成就,往往重视不够,另眼相待。文凭是硬头货,本事由人说,弄张文凭是评职称晋升的必由之路。既然,学技术搞革新排不上啥用场,自然大家也就懒得去搞了。四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在作怪。干和不干一个样,干瞎干好一个样,技术高低一个样,反正是升级齐步走,奖金数人头。即使有个学习、参观、疗养的机会,领导上首先考虑的是那些“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技术骨干哪能离得开。这样,多数人学技术的积极性又怎么得以提高呢?
因此,当前,我们首先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运行机制,使国家颁发的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条例能够顺利地执行。即是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有人支持,发明创造的成果有人推广,尽快地使发明创造转化为生产力。其次,要切实重视职工的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深入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劳动竞赛,把工资、奖金和他们的技术水平,实际贡献、革新成果真正挂起钩来,以提高大家学技术的自觉性。同时,我们还要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提倡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搞好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团结协作,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敞开有志者的报国之门,激励职工群众的报国之心,我们就能够早日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更加自觉地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到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伟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