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08月13日
头版
01

势在必行

——关于房改的报道之一

住房,在国外是和钢铁、交通、汽车并驾齐驱的四大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我国,长期以来,住房却是一个填不满的窟窿。这个窟窿每年吞掉数百亿的人民币,却从来没有产出过。

“国家包,实物分配,低租金,福利制”是现行住房制度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这三种形式是在解放初期,我国的经济环境还处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产生的。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住房由“国家包”已经包不下来了。从建国起到“六五”末,国家共为城镇居民建房投资了1760亿元,建成住宅13亿多平方米。其中“六五”期间,年平均投资为200亿元,到了“七五”,国家的投资加大到年平均300亿元。可住房紧张的状况仍没能得到根本性缓解。各种困难户、无房户和危房户仍有1054万户。占到现有城镇总户数的26.4%。而现行的“低租金、高补贴”,又使得住房盖得越多,补贴就越多。按现行租金与成本租金的差额计算,住一套两居室的单元住宅,每年要享受到370.5元的暗贴,由此而形成的恶性循环也必将使住房这个窟窿越来越大。

目前,我省的人均住房面积还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建国以来,全省用于住房建设的投资共67.32亿元,竣工面积5221万平方米。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0年间,全省住房建设的投资为前30年的两倍多,建成住房2445万平方米。城镇居住水平,由1978年的人均3.4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6平方米,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全省城镇人口5年增长了120万人,目前还有18.8万户住房困难户,其中有2万多户是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平方米的特困户。洋县有位老教师,一家5口人在1间15平米的平房里住了30多年。他说:“一辈子住这样的房,死了也不瞑目。”为分房,都64岁了还不退休。地处西安东郊,拥有万名职工的东方机械厂,60年代参加工作的职工还有没分上房的。黄河机器厂现有住房的职工中有1/3是三类户,即困难户、拥挤户、不便户。企业虽然每年建房150套左右,但每年新增的职工就有200多。这就是我省目前的住房状况。一方面是国家用于住房建设的资金数额越来越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群众解决住房的要求日益迫切,矛盾不断加剧。

为此,国家提出必须改革现行的住房制度,一批先行试点的城市和企、事业单位的房改实践,已使一些地区和单位住房难的状况明显改善。如国家陕西彩色显象管总厂,广大职工踊跃参加房改,两年中集资1000多万,同企业拿出的资金加在一起,建房1300多套,相当于过去厂里8年包建住房的总量,职工提前几年,十几年改善了居住条件。汉中市水泥厂的一位职工在自建公助的新房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写“天天思夜夜想建大厦今日实现;厂领导工亲友齐协助感谢万千。”

一些吃够了多年无住房,住房难的苦的职工对现行的住房制度反映强烈,他们说:“现行住房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晚改不如早改,慢改不如快改,不改就没有出路。”

本报记者 曲亚沙?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