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与诗
全培民
有些谜是诗,抒情言志,耐人寻味;有些诗是谜,隐喻暗示,启人遐思。
“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就诗论诗,你一定会认为这是描写旧社会妇女悲惨的命运。可是,当你仔细揣摸一番之后,便会惊喜地发现,它原本是一个谜语,谜底是“竹船篙”。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竹船篙”这一无生命的喻体跃然于纸上,这不是谜中有诗吗?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粉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代于谦的“焚石灰”诗。作者托物寓意,借物明志,倾述他忠诚为国,不屈服黑暗势力与险恶环境,“只留清白在人间”、的强烈愿望,不愧是一首高雅的咏物诗。
诗歌是一种文字体裁,谜语则是带游戏性的语言艺术,二者并无必然的联系。但谜语一旦写得富于诗情画意,表达出作者的强烈爱憎情感,它们就与表情达志的诗相通了。谜语诗的特点,主要不在恢宏平正、气势磅礴,而在于回环曲折,有藏有露,妙趣横生。
谜语诗,由于涉及到人体、服饰、器具、劳动、游戏、字形、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多方面的内容,因而能传播各种各样的知识。又由于它主要是运用的寓意描写法,因而还能锻炼人们的智力,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以达到驱除疲劳,娱乐身心的目的,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相传古代文人相会,还喜欢制作诗谜作余兴,许多诗人都是擅长诗迷的高手。李商隐的灯诗云:“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花时随酒远,雨夜背窗休。”王维蝌蚪诗云:“乱点斑斑撒豆纹,纵横自散自成群。桃花浪里翻香墨,柳絮池边张黑云。”其实,咏物诗以物比意,言其用而不言其名,物意之间不即不离,就是诗谜。历史上以诗谜而传佳话的甚多,如魏武帝设谜考华佗,白居易巧语戏山僧,王安石以谜留书僮,苏小妹三难新郎等都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着的诗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