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事多先给教育办 钱少先尽办学花
旬邑掀起集资办学热潮
本报讯 “事多先给教育办,钱少先尽办学花。”夏末秋初之际,旬邑县22万人民掀起集资办学热潮,目前已集资120余万元。
旬邑是革命老区,当年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就设在旬邑马栏乡,这里的人民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该县山大沟深,交通梗塞,风气晚开,至1941年秋始设初级中学于文庙之内。解放初期,学生仍需到彬县就读高中。
经过40余年发展,旬邑县已经有了13所初中和一所高中。据测算,今后五年间初中生仍将持续增长,尚需校舍2.3万平方米,加之60年代修建的一些土木结构教学平房濒临倒塌,急需翻建。县委、县政府经过研究,决定1993年底以前给每所初中新建一座教学楼,除县财政拨付一定资金外,号召全县人民集资兴学,造福后代。
旬邑人民对集资办学表现了极大的热忱,首次捐款动员大会有3万多人参加,在家的县级领导全部捐了款,机关干部、工人、农民及个体户等都积极捐款,支持办学,仅动员会的当天就集资50.28万元。县人大主任肖思翰在县上捐了500元后,又在所居乡镇捐献100元,年届七旬的农民王佰雅先后捐款1300元,农民邵文学、邵小学弟兄俩还捐出价值3600元的砂石支援建设校舍。目前,各乡镇的集资仍在进行之中,用集资款兴建的第一座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已在原底乡动工,预计明年5月学生即可搬进宽敞明亮的教室。
(韩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