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10月01日
第2版
02

征战海内外 甘为孺子牛

——记省水电工程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田思恭

在关中平原,在大西北的土地上,在海风潮润的地中海沿岸,活跃着我省的一支水电建设队伍。他们转战江河源头,深入大漠腹地,涉足国际承包,产值由1984年的2000万元增长到1990年的8000多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了1.96万元,跨入了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

这赫赫战绩是全局职工艰苦奋战的结果,也浸透着带头人田思恭的心血和热汗。

1984年以后,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我省水利基建投资的减少,工程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任务不足、设备闲置、人员窝工的严峻局面。5000余名职工的吃饭问题刻不容缓。作为当时工程局党委书记的田思恭心急如焚,他审时度势,提出了“大胆开拓、投标竞争、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打入国际市场”的经营指导方针,同时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的投标班子,分兵六路奔赴国内外建筑市场。

在青海黄河岸边,在海拔4400多米帕米尔高原中巴公路上,高寒缺氧,55岁的田思恭同志硬是一手执氧气袋,一手抚着两次大手术后的创伤,咬着牙硬挺了过去。到驻地后,又马上召开会议,研究投标方案,确定任务意向,他的一颗心全操在了职工的饭碗上。由于决策正确,措施得力,工程局在改革中适应了竞争,求得了发展,在建筑市场强手如林的情况下,连连中标,40多个施工点分布在四省区、两个国家,并以求实守信和优良的工程质量,站稳了脚根。在突尼斯工地,田思恭和同志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次,正在浇筑混凝土的一辆水泥罐车突然发生了故障,如果不将罐车中的混凝土及时掏出,不仅影响生产,而且混凝土一旦凝固,十几万元的设备将面临报废。田思恭二话没说,脱了衣服就往里钻,在场的职工流下了热泪,他们硬是拉住了经理,轮换着钻进去,将一罐车混凝土掏了出来,设备终于抢出来了,职工们的心和田思恭的心贴得更紧了。在他的带动下,国外的各项工程都获得了良好的信誉,国外年产值如今已占工程局年产值的近三分之一。

工程局是一个长年流动的野外单位,大部分老职工的家眷都在农村,职工们的忧虑很重。尤其是长年奋战在新疆、青海、宁夏等省外工地的职工,更是忧心忡忡:家里的地没人种,老人没人照顾,孩子上学就业也无法过问……田思恭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头。1984年炎夏,为了解决职工的“农转非”问题,他冒着酷暑,奔波在渭北旱塬,追赶有关地方领导汇报情况,并亲自到省有关部门查询政策依据,在他的关心下,终于为全局393户1355人解决了“农转非”问题,使远在新疆、青海、国外的广大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解决职工住房这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上,田思恭和局党委一班人经过认真慎重的研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定了一套细致可行的方案,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结合的集资办法,谁投资谁受益,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使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一个集办公、住宅、教育、保健等为一体的小社会。而田思恭在八三年、八五年工程局的两次西安分房中,都主动让给了老同志,自己一家三代五口人至今仍住在爱人单位十多年前分的旧楼中。

“作为一个党的干部,必须关心职工生活,做职工的贴心人。”田思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9年11月,他第二次去突尼斯前,抓紧时间看望了在国外工作的干部职工的家属,长武、彬县、宝鸡、眉县……他马不停蹄,探望了家家户户,却没有来得及看望自己年过八旬的老母。去年五月,有一个奖励工资的指标,局领导班子开会一致同意给他奖励晋升,可他硬是让给了别的同志。他始终将自己置身于职工群众之中,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和爱戴。近年来,田思恭先后被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本报通讯员宋安岭 忽国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