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向一线倾斜 促岗位成才
——四谈依靠工人阶级搞好大中企业
本报评论员
早在1984年党中央就指出:搞活企业的源泉是职工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哪里来?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经济杠杆调节和激励作用,积极推进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对于调动职工积极性,进而搞好企业,促进生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与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当前分配不合理现象仍很严重,按劳分配原则也没有切实体现。集中表现为改革措施不完善,劳动工资制度不完备,广大职工尤其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处于苦、脏、累、险岗位的一线职工,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相对偏低。这样,就直接造成职工思想不稳,人员倒流,企业“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分配办法不民主、不合理、透明度差也使职工意见很大,积极性下降。这种状况还造成职工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情降低,结果是职工的技术级别与工资等级相互脱节,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工资分配搞不好,职工积极性不高,企业经济效益就不会好,也难以真正搞活,因此,充分认清分配对生产乃至企业活力的反作用力,积极推进劳动工资制度改革是一件十分紧迫的大事。当前,企业要眼睛向内,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具体措施,在大力开展定员定额、合理劳动组织、建立科学的劳动评价体系等重要基础工作的同时,要以改革工资分配制度为主线,并与劳动、人事、保险等项制度配套同步进行深化改革,按照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和劳动条件,使工资分配向技能高、强度大、责任重、环境差的一线岗位倾斜。并从制度上建立行政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公正合理、公开透明的分配办法,在企业形成“先一线、促二线、带三线”的格局,鼓励职工到艰苦繁重的工作岗位上立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