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闲言碎语”
龚文野
一次,交通警察遇见一位骑车走快道的违章者,正欲按条例作罚款处理,未及违章人表态,旁边几位行人先围拢上来。有的说:“违章是不对,但骑车人太多,挤一挤就到快道到了。”有的说:“他可能有急事,不然怎会骑到汽车道上去呢?”有的对违章者说:“给民警同志认个错,工作都挺忙,赶快走吧”……他们萍水相逢,一个个对违章者同情,恻隐之心溢于言表,“热肠侠肚”可感上苍。我因有急事要走,未能看到处理结果,但窃以为,作为一个民警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法律的尊严和执法的严肃性,而绝不能以某些“佛门弟子,慈悲为本”的闲言碎语为转移。
孔老夫子说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不及义之言大概就是闲言碎语,纵然“好行小惠”表现出千般的“菩萨心肠”,怎奈言不及义,对人往往是有害无益,一旦轻信,上当受骗者十有八九。有的人却不是这样,听了“闲言”,首先认真思考思考,看它是否真有道理;分析分析,讲话的人为什么对自己“思宠有加”;比较比较,从根本上权衡利害得失。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当权时,有一年三月下大雪,按农时来说,本是件不好的事。有个叫苏味道的大臣,为了取宠武后,将此反称:“瑞雪”,并言此乃预示武后洪福齐天,恩泽万民,遂率领百官上朝称贺。而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求礼却认为:“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并痛斥那些入贺者“皆谄谀之士”。同一件事,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议论。武后听了,觉得王求礼的话尽管令人不快,但有一定的道理,于是支持了王求礼,当即罢朝,这才避免了历史上的一个笑谈。
由此看来,“闲言碎语”者或对上司曲意讨好逢迎;或“吃上不葡萄就说葡萄酸”,捉弄对方;或信奉“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或颠倒是非却自鸣公允;或胡诌妄说,哗众取宠;但无不是从一己私利出发的信口雌黄。窃觉得为耳根清静计,对于“闲言”最好是不听,或充耳不闻,要听,必须是明察善辨,“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中国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决定取舍的标准只能是看是否符合党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某些“小惠”。有道是“对你严肃的面孔,可能是一盏明灯;对你谄笑的面孔,可能是一个暗堡”,未卜诸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