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航天情洒职工
——记航空航天部〇六七基地主任张贵田
在秦岭腹地的一个峡谷,航空航天部〇六七基地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里。因而,千百年来的无名小山沟被誉为“中国动力之乡”。在这个基地能打硬仗的航天队伍中,有位众望所归的好领班,他就是基地主任兼总工程师张贵田。30年来,这位火箭专家将他的心血、热汗和满腔深情献给了航天事业,洒向广大职工。
水亦滔滔 情亦滔滔
沿着这条山沟,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夏日,在河边散步,在河里嬉水,是在这山沟里生活的航天人的一大乐趣。然而,这条河在十年间却给〇六七人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去年7月6日,第三次特大洪水、泥石流袭击了〇六七基地,一时间,交通中断,房屋倒塌,车间被毁,机器、设备被淹没,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损害和威胁,直接经济损失达6000万元以上。当时,张贵田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长二捆”的发射任务。闻讯后,他再也呆不住了,立即返回基地。一回到基地马上跋山涉水,查灾情,找隐患,当他站在那长长的河堤上,看到被洪水、泥石流肆虐后的厂区、民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老泪纵横……。白天,他在抗洪救灾第一线指挥工作;晚上,他组织开会,部署下一步的工作。他带领党政班子紧急动员,提出了抓思想稳定、抓职工生活、抓抗洪抢险、抓恢复科研生产的四抓任务。三个月以后,O六七就初步医治了自然灾害的创伤,恢复了科研生产。
福利车,领导不坐末班车谁坐
张贵田身为基地主任,厅局级干部,又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可是在生活上,他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他家住在十一所,离机差三十多里路,他坚持上下班不用小车,和职工一样挤班车,数年如一日。尤其是在冬天,早上戴着星星来,晚上披着月亮归。
20多年来,张贵田一家四口人一直住的是“三线”建设初期盖的简易楼房,没厕所,没凉台,夏天潮,冬天冷。有时老岳父来住一个时期,宁肯挤住在一起,也不愿开口借房子。前些年,十一所、基地机关相继盖了几栋房子,每次给他分房,他总是说:“我住得挺好,还是先让住房有困难的同志搬吧。”
去年,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批准基地一部分职工的户口迁往西安,整个基地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这件事啊!张贵田拍板定案:“在这个问题上,领导干部不坐末班车谁坐?”他宣布:基地领导、机关处以上干部和各单位领导包括他们的子女一个不迁,把名额让给职工群众。不少职工感动地说:“有这样的领导领着我们干,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心系航天三十载
张贵田是职工群众的贴心人,是清正廉洁的好带头人,他更是一位出色的火箭专家。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在秦岭深处默默奉献,忘我工作。
1961年3月,张贵田从莫斯科航空学院火箭发动机专业毕业后,义无返顾地踏上了归途。回国后,他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加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之后,他为了建设巩固战略大后方,从首都北京来到秦岭山中,在“三线”一干就是20多个春秋。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呕心沥血,在国内率先提出并解决了液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问题。他带领一班人还解决了高空点火和高空二次启动的关键问题,成功地研制出高空发动机,应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风云一号等多颗卫星的发射。而后,又开创了微小型姿态发动机新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新一代大推力发动机“长二捆”火箭发动机研制进入决战阶段,张贵田一连三天没有顾得上回家看一眼,他吃住在基地机关,竟也三过家门而不入。元月20日,“长二捆”试车一次获得成功,他与在场的指挥员、科技人员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在美国也需要三年才能研制成功的“长二捆”发动机,被张贵田带领〇六七人仅用14个月就研制成功了,曾讥讽“中国人象打了吗啡”的美国火箭专家称赞道:“中国人行!”
20多年来,在我国发射的32颗卫星中,有28颗卫星是用〇六七基地研制的火箭发动机发射的,成功率达100%,在现代航天史上写下了雄奇壮丽的一页,壮了军威,振了国威!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张贵田头上的黑发也在一根根变白。年已花甲的他仍如伏枥老骥,壮心不已,为了〇六七基地的明天,奔波在那长长的山路上。
(郑安西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