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部长”的故事
新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曾就任过埃及不管部国务部长之职,那还是正儿八经一个“官”。在省化安公司第二工程处,人们也给铆工班长陈玉海送了这样一个头衔。
70年代初,24岁的陈玉海佩戴着一枚三等功勋章从部队转业到化安公司,开始了抡大锤的铆工生涯。20年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几乎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默默奉献给了与他一起南征北战的工友们。
陈家山工地地处偏僻,被荒山野谷环绕,那时施工点还未配电视,职工常年累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偶遇山下放电影,就仿佛“汉子接娘子”似地抢着往下跑。谁来看守家门呢?这时,陈玉海总是微笑说:“你们都去吧,我在。”
此后,每逢放电影,看守工地就成了他的专职。荒山静夜,他抖擞军人的精神,施工现场转转,房前屋后瞧瞧,比照看自己的家还精心。久而久之,同志们就给他送去“保卫科长”的雅号。
施工点条件差,职工住在简陋的“临舍”里,烟头烟盒、酒瓶子、残羹剩饭、洗脸水,室内室外见天随处可见。可这些“小事儿”陈玉海就偏爱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无论在哪里施工,也不管活儿有多累,他每天都起得很早,一把扫帚,从屋内扫到屋外,从屋外扫到厕所,直到干净彻底,方才洗手、吃饭、上班,天长日久,工友们就给他“封”了个“卫生局长”。
为了活跃职工业余生活,处里购回一台彩电,职工高兴,领导却犯愁,谁来管理呢?“我来。”又是陈玉海!他憨厚的脸上凝结着真诚的认真,接过了这份难缠的苦差,一干就是八年多!不管是在基地抑或是进点施工;无论是蚊虫叮咬的炎夏还是北风刺骨的严冬;即使电视节目他自己也不想看,只要有一个人在电视机前就坐,他都准时打开电视机,寸步不离地守到底。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他又被工友们跨行业提升为“电视台长”。
流动施工,条件艰苦,喝开水往往是最令人头痛的事儿。大家伙白天流汗,晚上加班,回来一口现成的热水也喝不上。为解决这一问题,处上买回一台生活锅炉,陈玉海又主动接过了烧锅炉这一又脏又累又无人爱干的差使。这一烧又是6年!中午,工友们休息,他进锅炉房烧好下午的用水;傍晚,他打开电视机后又钻进锅炉房去烧洗澡水。烧好水刚封好炉子,电视也该完了。他收拾好机子,清理打扫完场地,这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倒头就睡。
参加工作20年来,看管现场,打扫卫生,管电视,烧锅炉……这些没人管的小事,陈玉海都一一承担了,因此,工友们最终将“不管部部长”的头衔奉送给他。有人算过这样一笔帐,自从电视和锅炉进入职工生活以来,除去正常的施工生产,陈玉海每天比一般人多付出6个多小时的劳动。领导心里过意不去,破例让财务股给他了几十块钱的加班费,可他却说:你,你们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陈玉海干这点小事难道是为了几个钱吗?!……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一名普通党员,他究竟为了什么呢?(商琼 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