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2年02月18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餐桌旁的周恩来 都在用心计 (漫画) 变形的公费医疗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餐桌旁的周恩来

权延赤

伏罗希洛夫来华访问,周恩来在家请客。

周恩来常在家中宴请老战友、工作人员、工农兵代表、民主人士,也常宴请外宾。

这次宴请伏罗希洛夫,和以往一样,仍然是由邓颖超同志亲自安排座次,并画了坐位图,然后向李维信做具体交代:“伏老带了夫人和女儿,上菜首先要给女儿,然后夫人,然后贵宾,然后主人。倒酒、上毛巾、换盘子都按这个次序,一定不能差。”

菜谱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共同研究决定的。

招待外宾,周总理都是用眼神指挥服务员。他朝服务员一望,服务员立刻动作,见他用手轻推一下杯子,就明白该给客人添水了。上菜时,周恩来的目光朝自己一侧滑来,服务员便明白,这是上菜不许从客人身边上,要从自己身边上。若不方便时,周恩来便闪身让开,待上完菜才坐回座位。

但也有目光指挥失灵的时候,就是碰上新服务员。

一次,周恩来陪同越南领导人长征吃工作餐。女服务员端来擦手毛巾,周恩来使眼色叫她先给长征同志。

可是,这名女服务员没经验,脑子缺根弦。她见周恩来一个劲使眼色,只是发傻,还是先给周恩来递毛巾。周恩来不动盘子里的毛巾,再一次使眼色,

女服务员傻乎乎望望身边两侧,又把毛巾盘子举到周恩来面前。

周恩来突然发火了,这在他是绝少发生的事,许多工作人员几十年未曾见过他对下面的人发火。他带着怒气说了一声:“岂有此理!”

正因为周恩来极少发火,所以稍有变色,女服务员就觉得受不了,跑下来哭了。

科长问:“怎么了,哭什么?”

女服务员抽泣道:“岂、岂、岂有此理。”

科长问:“说清楚,谁岂有此理,怎么回事?”

“总、总理说我,我岂有此理……”

“你出什么问题了?”科长深知总理不会轻易这样说。

“我给、给他上毛巾,他就……就那么使眼色……”

围上来的老同志若有所悟:“你肯定是没给客人先上。”

“我看、我看那里就是总理官、官大。”

科长说:“你不管谁官大,要先给外宾后给我们首长,这是起码的服务常识,没给你讲过吗?”

“没,没外宾,就是一个首长,不知道哪个省的……”

“那是长征,越南的。”

女服务员一怔,不哭了,过片刻才嘟哝:“跟中国人一样,我看他个子不高,不起眼……”

周恩来送走长征之后,返回来批评服务人员:“你们这里归谁负责啊?哪位是负责人?”

大家都低着头不敢吭气。

“中国是礼仪之邦。你们对这件事要提高一下认识,吸取教训。”周恩来只批评这么一句。

事后,服务人员讨论了这件事,提高认识,总结教训。

伏罗希洛夫访华期间,周恩来曾陪他去著名茶乡梅花坞参观。

汽车在田野里飞驰,时近中午,沿途看到许多农村妇女给地里干活的男人送饭。伏罗希洛夫两眼不眨地望着窗外那美丽的田园风光,胸脯渐渐起伏,眼圈也湿润了,显出一种激动。大约是这田园风光唤起了他那遥远的记忆吧!细心的周恩来悄悄观察着,他理解那一种美好的感情,忽然提议说:“伏罗希洛夫同志,我们下去看看好吗?看看中国农民的生活。”“太好了!”伏罗希洛夫快活地叫起来:“我正在这样想呢,你已经说出来了。”

汽车停下来,周恩来陪伏罗希洛夫走到田间地头,来到中国农民中间,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伏罗希洛夫向中国农民问候,问生活、问劳动、问收成。他拿过农村的瓦罐子,里面盛的是米饭和咸菜。“我们请伏老同我们一道吃饭可以吗?”周恩来向农民大声提议。

农民们鼓掌欢迎,急忙盛了一碗饭,放上咸菜,又将一双竹筷子交给伏罗希洛夫。

周恩来自己也盛了饭夹了咸菜,一边招呼着农民:“吃,一起吃。”接着又诙谐地说:“我们吃了你们的饭,你们不够吃了怎么办?”

“够吃,够了,饭带的多着呢,不够了回去就能取来。”农民们高兴地说着。

伏罗希洛夫笨拙地用筷子往嘴里拨饭,学着周恩来的样子,拨两口饭,咬一点咸菜,嚼得津津有味。

“伏老,这里的饭比昨天楼外楼的饭哪个好吃?”周恩来笑着问。昨天,他和贺龙副总理请伏罗希洛夫在楼外楼吃“素鸡”,那是豆腐做的。苏联没有豆腐,伏罗希洛夫在古稀之年第一次吃到豆腐,异常新鲜高兴。他问这是什么东西?翻译为难了。俄语没有豆腐。幸亏他脑子灵:俄语有奶渣做的块状制品,叫“斯尔”,翻译就译成了“索也维斯尔”——大豆制成的“斯尔”。于是,苏联多了一种食品——豆腐;同时增加一个新词语:索也维斯尔。伏罗希洛夫曾表示,吃到大豆做的“斯尔”是他这次访华的重要收获。

此刻,伏罗希洛夫又说:“今天比昨天收获更大,我过上了真正中国人民的生活。”

接待印度支那三国来的客人就不同于接待苏联以及欧美来的客人。越南党政代表团访苏归来,一见他们熟悉的副所长李维信,便纷纷“诉苦”:

“我们这次去苏联,真是一顿饱饭也没吃过啊!”

“十几天,一个盘子里只有两小片马肉,两片西红柿,真是一天也不想多呆……”

周恩来明白这些朋友的意思,小声交代李维信:“搞丰盛一些。”

越南代表团规模很大。除胡志明外,黎笋、范文同、长征、武元甲、黎清毅、黎德寿以及南方的阮友寿等都参加了。宴会开两桌,分别上了十几道大菜。

那时,国家定有接待标准。本国工作人员的伙食标准是一天4角。外宾标准高,国家领导人11元,工作人员6元。不要小瞧这个数字,那时的一级大对虾也不过几角钱一斤。市场上花一元钱能买回好几只活鸡。若按当时普通市民的消费水平计算,每天11元的伙食标准相当于市民一个月的伙食开支。

十几道大菜及主食全吃光了,汤也喝过了,多数人已经放下筷子,因为整个餐桌上,只有一个盘子里还剩两只鸭翅膀。李维信估计差不多了,他知道周恩来的时间宝贵,早结束一分钟就能为他多挤出一分钟时间做别的工作,便走到周恩来身后,附耳请示:“总理,我调车送客吧?”

周恩来没出声,只把手轻轻朝后摆一下。

李维信退后两步,不明白还要等什么?

这时,一位越南客人的筷子伸向了鸭翅膀:“我打扫一只吧!”

胡志明作作手势,像在家吃饭一样随便:“打扫净。”

刊头设计 苏怀义

本版编辑 周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