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的公费医疗
(热点调查) 高裕忠
人生在世,吃五谷杂粮,没人不生病。可有些人,却借公费医疗制度的漏洞,以公费谋取私欲,使一个好端端制度,从内涵上变得面目全非了……
变形一 福利 成了个人享受
他姓金,面色红润,腹部微微发胖。此时,他拿着处方,软缠硬磨,要开两盒蜂王浆,补补他那“虚弱”的身子。医生无可奈何,只好开了方子息事宁人,他也高高兴兴地取来价值34元的补品,拿回去成了他独生子的营养添加剂。
这是一家挂羊头卖狗肉的药店。一个个进门取“药”者,出门时竟拎着塞得满满的提包。里面装的“药”是毛毯、饭锅……甚至还有项链、首饰。这些人转身回到单位财务科,心安理得地报销了写有“中药”的发票。
钻公费医疗的空子,全国到处可见。利用公疗费占国家便宜,只是个公开的秘密。“患者”丁某住院只20天,花去医药费2000多元。论起他的病,说是“感染”。查他的处方,竟是些鹿茸、人参之类。他在住院期间,找遍了医院的熟人,开了大量的“人情方”,一张处方竟花掉428.27元。这还不怪,还有更“厉害”的。报载一个女病人,住院两个月,开出了价值3万元药品。出院那天,竟雇了三轮车往回拉,结果被人察觉,成了全国有名的“吃药大户”
惊人的数字,庞大的开支,使许多企业难以招架。倘若遇到真正重病患者,往往无力承付,以至相当数量确需公疗费看病的职工难以得到保证。某厂癌症病人韩某,手拿2870元药费跑遍了全厂领导,无法报销,不得不四处借债,使本不宽裕的家庭经济“雪上加霜”。一气之下,索性出院等死。其原因,是全厂药费早在上半年就花光了。
真正有病的人保证不了医药费,而那些削尖脑袋钻空子的人却能慷国家之慨,这事怎么就没有人管得了?
变形二 病人 成了谋私对象
医院,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高尚的。曾几何时,这里竟成了某些人赚钱的场所。
首先是药费大幅度涨价,医用棉花、酒精等原料更是把价涨得无边无沿。要上一次医院,没有10来元钱恐怕难以如愿。有的医院为了“效益”,不管什么病都要化验,作B超,心电图……这类多检查和开大处方的情况,确实在为数不少的医院严重存在。
一位性张的老工人,上了3次医院,花去327元。仅检查、拍片、透视等就花去了105元。而他的病只是低血压。这并非奇谈怪论。本市某职工医院门口,贴着一张告示:“如需购药,请另挂号”。了解端详,才知是为减少“病人负担”,堵寒乱开药的漏洞,医院规定了每张处方的限额。而医院职工为了多拿奖金,就让病人多挂号,分成几张处方开药。正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可谓计高一筹。有个个体门诊部,被检查了100张处方,竟有87张算高了价;更有甚者,笔者本人有一次看病,一剂只能花1元多钱的中药,被那药剂师算盘一拨,竟变成了15元。
问其原因,回答是:“你反正是享受公费医疗,又不花你的钱!”就连挂号,第一句话问的不是看那个科,而问的是私费,还是公费。还堂而皇之公布说:私费两角,公费八角,不知这是哪来的制度。
更有甚者,医护人员也在公费者身上大作文章。一位姓姚的女医生,凡她需要的药品,一律开在病人的名字上,还亲自到药房取药。不仅如此,她在农村的姑妈家药柜子里应有尽有,什么鹿茸精、天麻丸一瓶又一瓶,全是这位姚医生从病人身上剥削来的。真令人感叹医风日下了,病人却是有口不敢言的。
变形三药品包装成了厂家赚钱的手段
一些制药厂家,学会了商人推销商品的办法,用漂亮的包装来刺激“病人”的购“药”欲。药厂和百货公司联了姻缘;药品和陶瓷结了亲。什么饼干桶、糖果盒、茶碗、保温杯、茶叶桶、小暖瓶等在药品这个行道上都派上了用场;本来只值2、3元的药,却用上了5、6元的包装;一直用纸盒包的山楂丸,竟然变成了学生用的文具盒;一袋“洗必泰”栓剂,用普通硬纸包装即可,可用的却是价值10余元的“冰壶”。既能装饭,又能保存冰棍……药品装璜的不断翻新,着实吸引了一些“病人”的购“药”神经。在一些医院的僻静处、厕所里,你不难看到有许多被抛弃的药品。有公费医疗报销,不占便宜更待何时?
变形四 公疗 成了出气筒
而今有些干部,甚至个别领导干部,在单位遇点不顺心的事,或是在升迁、待遇方面稍遇“梗阻”,就借机泡进医院。这一泡,自己的问题不一定解决,却花去了不少的公疗费用。
有一位姓王的地委副书记,已年过六十,当组织要他退居二线时,他马上找熟人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半年之久。费用花去了上万元;还有位领导,见同事被提拔,排在了自己前头,想不通,即以“身体不适”长期泡住病房,每天悠闲自在,吃两片药,打一两针;白天到医院报个到,晚上回家睡大觉。医院几次动员出院,都被拒绝。几月下来,就占去了职工10余人全年的公疗费用。
这种现象在如今已不属个别现象了。
结束语 人们呼唤公疗费的改革
目睹公疗费的种种弊端,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公费医疗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了。
也有人呼吁:要大张旗鼓地治治那些“害群之马”,真正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把公疗费真正用在确实需要的人身上。
中央已打破沉默:要变大包为小包。
事实上,近年全国各地已迈开了公疗费改革的步伐。北京率先实行了药费与个人挂钩,门诊费用立即有了下降;天津、西安等大、中城市也实行了“双处方”和现金制度,一定程度上堵塞了费用支出的漏洞;福建省采取费用包干,定点医疗、医院代管的办法,仅1991年就下降公疗费48%;卫生管理部门也开始理顺价格体系,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治理行业不正之风;还有的省、市逐步试行了按标准收半费或按比例收费,对减少开支起了显著的作用。更令人可喜的是,有的地区把公疗费纳入社会保险范畴;还有的地方采取公疗费部分发给个人,必须到定点医院治病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还在探索阶段,但却有效地遏止了公疗费上涨幅度。
可以肯定,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风气的好转,公疗费会很快走出困境,“柳暗花明”的时代会很快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