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个普通工人的执著追求
——记国营华星无线电器材厂电工康联金
平凡的人,细小的事,往往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在采访国营华星无线电器材厂动力分厂外线电工康联金的事迹时,我们体会到了这句话深邃的哲理性。
50多岁的康师傅,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值得炫耀的大事,然而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誉,曾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这是因为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因为他不讲私人情面,时刻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党性原则;是因为他只知奉献,不求索取,忘我无私的精神风貌。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康师傅养成了一种习惯,不管干啥都爱叫个“真”。有一次,他竟然和一个小垫片较上了劲。在检修中心变电站时,发现少了一个小垫片,他就把各个角落翻了个遍,还是没找着。有人说算了,他却不肯罢休。心里想:垫片虽小,事关重大,万一掉在关键部位,就会造成断路或使配电设备毁坏的后果。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继续寻找。他在几米高的配电柜上爬上爬下三、四趟,最后才在清扫出去的垃圾里找到。
康师傅有一句口头禅:“闲时拾掇忙时用”。每次干完活,工作场地上的一个螺钉、螺帽、垫圈他都会捡起来,放到工具包里。他常开导班里的小青年:“工厂有困难,买材料没有钱,这些小东西,平时看起来不起眼,可到用时,库房却不一定有,遇到紧急情况,非误事不可。平时多费点事,用时可就省心多了”。外线班的工人们把他的工具包叫做“百宝箱”、“聚宝盆”,有时一些材料班里没有或领不到,他们就去翻康师傅的工具包。时间长了,“闲时拾掇忙时用”也变为外线班工人们的习惯,就连青年人工具包里的“宝”也越来越多了。
康师傅一贯坚持原则,他从不用公家东西送人,慷国家之慨。在他的柜子里,各种工具材料比如电线、灯头、灯泡、开关、插座、瓷接头等应有尽有,这是他日攒月积省下来的。要是厂里什么地方电线断了、灯泡坏了,无论需要什么,他都会毫不吝惜地拿去换上。可私人盖房、接灯要用,哪怕关系再熟,到他那里也没有不碰钉子的。为此,有人就送了他一个不雅的绰号,说他是个“抠手”,太小气,太吝啬。他听了不以为然,仍一如既往地为工厂“抠”着一分一文。
他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待业在家,爱人又患了精神分裂症,长年不上班,家庭很是拮据。他在工作中重活脏活抢着干,可分奖金时却从不多拿一分钱。
去年夏天,为解决全厂职工上班喝开水问题,动力分厂自己动手,修建茶炉房。康师傅不顾年龄大,天气热,与年轻人摽着干,一会提瓦刀砌墙,一会拿铁锨和泥,忙个不停。十多个昼夜里,他每天早来晚走,加班加点拚命干。大家说:工地上康师傅年龄最大,出的力也最多。茶炉房建成以后,分厂给每人发了50元加班费,他说啥也不要。再三推辞不掉,最后把钱捐给了工段,为青工技术培训购买了学习资料。
外线班的同志们说:康师傅只知奉献,不求索取,困难再大,压力再大,自己默默承受,从不向组织伸手。在他心灵的天平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永远重于个人和家庭的利益。
在去年的“7·30”特大暴雨中,许多车间、库房都进了水。当时康师傅的妻子正犯病躺在床上,三个孩子偏巧又都不在家。他惦念着中心变电站,放不下心:如果那儿进水,生产就会瘫痪,职工生活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给工厂造成混乱。他毅然离开患病的妻子,匆忙赶到中心电站,和职工们一起装沙堵门,抗洪抢险,汗水和着雨水往下流,终于保住了这个全厂的心脏,使供电没有中断一秒。
康联金同志说过:“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忘不了党旗下的誓言。自己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对于一个党员来说是应该的,而且很不够。困难的工作,艰苦的工作,党员不去做,还算什么党员?”他就是这样,用忘我的工作,为工厂分忧解愁;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自己的入党誓言。
(王凤生 张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