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飞镖”的人
地处秦岭西部的太白林区,在斜峪关通往四川的古蜀道,自古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采育八队就在这海拔2700多米的大蹇沟内。
1985年采育四队六工点曾先后在中弯架设索道。由于地形复杂,坡高长达1000多米,索道架成三年仅断续放料300方,便不能使用,准备拆除。索道班班长王宏录感到拆除浪费大,便请求队长:“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班,试试看。”于是,王宏录和班里其他三人仔细查看了地形,提出:因坡度大,必须进行二次集材,重新测点改索。
改索的战斗打响了。工地与队部相距3.5公里,为了节省时间,王宏录和同伴用油毡搭了个简易窝棚,吃住在山上。他们爬石坡、钻密林,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清泉水。经过一个月的工作,索道架通了。
王宏录是个精干麻利人,他不但要负责开机、卸料,还当炊事员。白天上山生产,晚上生火做饭。遇到危险或困难,他总是冲在前。一次在放料中,“起调索”半道被卡在一棵20多米高的大树上,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王宏录说:“让我来!”他腰间系好一根绳,爬上大树,然后是掏一截索,放一段绳。他向下一看,只见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让人头昏眼花。可他没有顾得这些,花了四个小时才将索放了下来。事后,他浑身也软成一团,衣服早被汗水浸透了。
大蹇沟的气候温差很大,每年只有四个月是无霜期。当山外人挥着扇子还汗流夹背时,这里却要穿上棉衣。且气候瞬息万变,忽晴忽雨。一天,王宏录他们正放料,一朵云从山顶飘来,顿时云雾缭绕,大雨倾盆。他们几个又没地方躲雨,全被淋成了“落汤鸡”。但工作还要正常进行。
冬去春来,三个寒暑过去了。王宏录带领的索道班共放料5700多方,承担了全队调运任务的80%。索道班已连续两年被评为森工系统的先进班组。
(余鹏) 张健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