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上石头娃
——记省历史博物馆美工王小信
晓静
富丽而庄严的澳洲“东西方画廊”里,来自中国陕西的“石头娃书画作品展”引起了澳洲文化收藏界的震动,澳大利亚国家美协主席在观后由衷地称赞道:“这是真正的艺术品,如同不能复制出作者的精神世界一样,它同样是不可复制的。”画展的主人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美工王小信。观其画,识其人,谁能不说,他就象自己的画名“石头娃”一样,是黄土塬上一块坚实、稚拙又渗透着天时之灵的顽石呢?
王小信本生于世家,7岁始拜师学画,14岁下乡务农,1968年他17岁时进厂当了工人。带着未曾泯灭的少年狂想,王小信恪守时时写、刻刻求、天天变的艺术追求,在9平方米的斗室里,心无妄想拚命作画15年。他靠一点微薄的积蓄,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他曾几上终南山,创作了大量的终南山水画。就这样,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调入国画院,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又因成功地为汉中博物馆雕塑“石门隧道”模型而蜚声陕西文博界,在中国第一流的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开始了他后半生美术创作的不懈追求。
在对经典山水、人物近30年的反复操练之后,王小信陷入了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深思探索中。半坡的符号、商周的纹样、秦汉的陶俑,在王小信的画中平添了一份远古宗教的神秘气息;茂陵的石刻、敦煌的色彩,又演绎成石头娃的豪气与稚气;甚至民间的剪纸、泥玩、脸谱、皮影他也无不沉迷、体验。渐渐形成了生动、饱满、神秘、极富个性特征的艺术图式,在西北画坛上独树一帜。
观其《西岳与梦幻》,深厚中见娟妍的色彩、平实中显奇致的构成和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水乳交融,赋予人一个亦真亦幻的审美世界;赏其《终南武当行》,行笔细腻,奇崛而苍健,用色大胆,浓丽而不俗;品其《楼外楼——楼中楼》,又有西方平面构成学的味道;而那借鉴商周青铜器纹样及甲骨文字形而出的《两口子》,无不横生出石头娃作品的特有妙趣。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观注他、接受他、欣赏他。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并被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去年12月,应澳大利亚、新西兰邀请,在那里举办了“石头娃书画邀请展”,澳洲各新闻媒介做了专题介绍,新西兰美术馆一次收藏他的作品24张,著名的东西方画廊一次收藏他43张作品,还有些机构要出高薪挽留他,他一再表示,他的艺术源泉在那块黄土地上……
本版编辑 冯瑜“事后诸葛”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