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运用金融杠杆 参与综合治理
西安工行解办与54户企业签订治假协议书
本报讯 (通讯员 李军 于琰记者 郝振宇)往日营销假冒伪劣商品一经发现,往往是罚款了事,而今倘若触犯则还要面临断炊挨饿之虞——银行将要收回贷款、加收利息乃至断绝信贷关系。使出这一“杀手锏”的工商银行西安解放路办事处,近日又将这一“招数”深入化具体化,与辖内包括民生、解放等54户大中型商业企业签订了“禁销伪劣假冒商品协议书”,并从市质检、工商、消协等部门聘请6人担任监督。
资金被誉为企业经营的血液。目前商业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有80%以上来自银行的贷款。因而,经销伪劣假冒商品不仅是危害消费者利益,损害社会主义企业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信贷资金的安全。从去年“质量、品种、效益年”开始,该处就积极探索运用金融杠杆参与对伪劣假冒商品进行治理的方法和途径,并从加强对贷款企业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人手,组织信贷人员或信贷小分队深入柜台、仓库开展工作,严把资金关。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先后拒绝了辖内11户企业提出的41笔贷款,金额达577.6万元,并暂停了3户企业的信贷关系,给营销假冒伪劣商品的单位以很大的震动。
在此基础上,该处今年又与辖内54户大中型商业企业商定,并以法律契约的形式将此肯定下来,根据协议,企业按政策规定购进适销对路商品,银行按基准利率提供信贷支持,并在结算环节和现金提取上提供方便;如果企业购进销售伪劣假冒商品,该处将立即回收同等金额的贷款,并以挪用贷款论处,加罚利息50%。协议书还明确了伪劣假冒商品的界线,并明确了质监员行使质量跟踪和接待顾客投诉职能,从而使该协议具有可操作性。
金融界权威人士认为,该行运用金融杠杆参与打假治假,是对运用经济杠杆支持经济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闯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