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了天堑变通途
——记省劳模、铁廿局一处高工周尚圣
你已年过半百,光在成昆、襄渝、青藏铁路线和广东沿海、沪杭复线的大桥上就走了27个春秋,20多座形态各异的桥记下了你的名字,你先后为三秦抱回了5块部、省优质工程奖牌。在你已有的20多次立功受奖中,最近又添了两项新的荣誉:“铁道部优秀知识分子”和“陕西省劳动模范”。你就是铁二十局一处高级工程师周尚圣。
你是军人出身,1984年便随铁道兵集体转业到铁二十局一处,可军人那种豪爽、敢打硬仗的性格始终没有变;你是一名副处长,却常年奔波在机声隆隆、尘土飞扬的工地上。
1985年,你负责指挥施工广东珠海斗门井岸大桥,在钻孔时钢护筒拔不出来。你想,一个钢护筒造价近万元,全桥要用32个钢护筒,30多万元可不是个小数啊,一定得想出个起拔钢护筒的法子来。一连几天,你站在自焦河边望着河水苦苦地思索,忽然正在涨潮的河水启示了你。能不能用涨潮的力量拔起钢护筒呢?经过反复试验,你利用涨潮拔起钢护筒的办法取得了成功,并获得了铁道部科技成果奖。专家们说:“这种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江河上建桥钻孔桩钢护筒不能拔起的难题。”很快,这种方法在全国得到推广使用。
1989年3月,一处揽到了沪杭铁路37号特大桥的施工任务,你怀揣4000元人民币,带领200多名职工来到了上海滩上的圆泄河边安营扎寨,在这被人称为沪杭铁路“咽喉”工程——37号特大桥的工地又摆开了战场。
37号特大桥的150座水中墩混凝土灌注,是制约工程进度的“拦路虎”。按原施工方法,是采用围堰施工,可最深的水位达25米以上,仅围堰一项就需8个月时间,势必会耽误工期。经过半个月的呕心沥血,你拿出了5种施工方案,经过反复比较、论证,决定选择钢套箱浮运行下沉施工法。你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自行设计制作了钢套箱,深水混凝土灌注一次获得成功,工效比原施工方法提高4倍。经过9个月的艰苦奋战,150座桥墩冲出了水面。紧接着你又进行了钢横梁架设的技术攻关。37号大桥主要部分需架4片钢横梁,每片64米长、200多吨重。你为了寻找先进的吊装办法,一连6个晚上没有合眼,眼珠上布满了血丝。过度的劳累使你的头痛病复发,可你服了两片去痛药便继续坚持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终于摸索出了半浮、半拉、液压顶推法。这项架设新技术经专家鉴定,已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你负责施工的37号特大桥提前3个月完工,被评为部优工程。今年3月,华东铁路工程指挥部主动将原准备招标的沪杭铁路78号大桥和松北立交桥的施工任务交给了你和你的部属。你还未喘上一口气又投入了紧张的施工。
20多年来,你默默地在祖国的铁路、公路大桥上奉献,用智慧架起了一道又一道彩虹,使天堑变成了通途。
(唐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