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与气象
陈本固
医疗气象学的长期研究证明,中暑的发生,与气温、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曝晒时间、体质、营养状况、水、盐供给等诸种因素紧密相关。
人体皮肤的温度一般在32℃时,体温调节中的传导对流、辐射散势力大大减弱,这时主要通过汗液蒸发的方式散热;当气温在35—39℃时,人体2/3的余热通过汗液蒸发而排出;当空气湿度较高时,由于空气中已有一定程度的水份,于是水份蒸发(如汗液蒸发)的速度就会降低,汗液不能正常蒸发,人们就觉得“闷”。当气温达到38℃,而相对湿度在50%以上时,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就会发生紊乱;若相对湿度达85%以上,气温在31℃以上,体温调节也会发生紊乱。倘若相对湿度在30%左右,则人体耐受气温可高达40℃。这些数据说明,人体的热感与空气相对湿度密切相关。所以,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
有鉴于此,笔者奉劝大家最好购买一只干湿球温度表(即寒暑表),以此测计高温对人体的影响,当夏季高温高湿时,要特别注意预防中暑。倘若在工作或劳动中,发现有人冒虚汗、皮肤干热、口渴、头疼、眼花、心发闷时,就不可勉强撑持工作下去,赶紧离开现场,到通风凉爽的地方休息。此外,夏天应自备一些人丹、清凉油、薄荷锭、十滴水等药物,以应急时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