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延安街头看楼房
提起革命圣地延安,人们自然会想起排排窑洞,可是记者日前到了一次延安,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座座楼房。
那天,记者步出延安火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心有一片花坪,其中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木,红的、黄的、蓝的,随风摇曳,分外迷人。回首望去,富有现代气息、装饰华丽的候车大楼在蓝天映衬下,显得雄伟壮观。广场两侧仍在施工的两座呈对称状的大楼,已初具规模。
延安火车站位于七里铺,顾名思义,离延安城还有七里路。记者1988年到延安时,这里还是一片田野,可眼下路旁的幢幢楼房已经连到了延安城。
漫步街头,记者欣赏起形态各异的楼房,它们有的是办公楼,有的是住宅楼,更多的则是商场、饭店,不少楼房上都制作有醒目的商业招牌、产品广告、单位名称等,装潢精制,五彩纷呈,显示出了都市的风采。
同行的延安地区工会办事处白主任操着一口地道的陕北话,告诉记者:“俺们延安近年来建了不少楼房,居民已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窑洞、薄壳房住宅形式。现在已经有了宝塔新村住宅小区、延安大学住宅小区、文化沟住宅小区、北桥沟住宅小区等。”
在下塌的延安宾馆对面,记者看到了延安市人民医院在临街位置刚刚建成的四层大楼,楼房的房檐、走廊都是仿古式的,显得既古朴典雅,又宽敞大方。据说将在这里设立商业网点,发展第三产业。
延安本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也为延安市民居住楼房提供了便利条件。暖气代替了火炕,液化气代替了火炉。据统计,该市使用液化气(包括一户两本或两本以上)的居民家庭已将近3万户。
今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延安视察,高兴地说:“延安十分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有远见的。”延安正以自己的美好形象和独特地位,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和青睐。
本报记者 田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