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2年11月05日
第2版
02

一位北京知青的奉献

本报记者 田勇刚

六十年代末,26000多名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从首都和其他城市来到了广袤而又贫瘠的革命圣地——延安,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数年之后,绝大多数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通过招工、招干、参军、升学等渠道,陆续离开了这片黄土地。如今仍有600多名知青留在黄土高坡上,这些人到中年的“老知青”,大都成了本单位、本行业的骨干,为革命老区的建设默默地奉献着。现任宜君县电力局党支部书记兼工会主席的张世成便是其中的一位。

张世成是北京市第11中学六八级学生。1969年元月,年仅18岁的他与2600多名北京知青一起,来到宜君县插队。在偏桥公社赵家原生产队,张世成接受了将近两年的“再教育”。宜君铁厂招工,他被首批招了进去。时间不长,铁厂下马了,张世成又被调到县电力局,干起了线路工。1976年元月,他同一道来宜君插队的北京知青张秀玲喜结良缘。一年后,随着儿子的降生,他俩为能在这偏远山区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感到无比欣慰。

正当张世成夫妇用辛勤劳动不断加固着生活的堤坝时,大批北京知青按照国家政策开始返城。仅仅一两年的功夫,几千名知青走得只剩下屈指可数的一、二十人。原来在宜君县电力局的十几名北京知青,也只剩下张世成这对夫妇。此情此景,使张世成油然而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性情开朗的妻子没了笑声,话也少了。眼看儿子和女儿都上小学了,长久呆在这里,孩子的将来怎么办?

1979年,张世成来到距县城50多里的五里镇变、供电站上班,该站管辖着周围4个乡的供电任务,维护着6—10千伏路线116.74公里、变压器74台、用户269家。1984年,组织任命张世成为五里镇变电站站长,第二年,党组织又吸收他入了党。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氛围中,张世成与老区人民的心贴得更紧了,他深深地爱上了脚下这片黄土地。

作为一名站长,张世成负责着变电站的正常值班,但他仍坚持和职工们干在一线。装表、接电、抄表、收费,啥活都干,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1985年3月的一天晚上,五西线杨支线因故障停电,这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了,镇地段医院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一名危急病人需要尽快动手术,急需用电。张世成干了一天架线工作,累得直不起腰,当时也不轮他值夜班。但他二话没说,便和另一名职工深一脚、浅一脚,上山下沟,走了几十里山路,仔细察看线路,终于排除了故障,为医院送上了电。当他俩返回供电站路过镇医院门前时,已是黎明时分,医院领导和大夫激动得握着他们的手,连声表示感谢。

宜君县地处陕北革命老区,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极差,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富民政策使落后山区的农民也活跃起来,纷纷寻找致富门路,搞农副产品加工成了山区群众议论的热门话题。68岁的五里镇村民粟荣成老汉想在自己家安装一台磨面机,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张世成,张世成当即答应给他解决用电问题,粟老汉顺手从衣袋里掏出60元钱,说:“这是给你的几个茶叶钱,你收下吧。”张世成诚恳地对他说:“您老人家攒点钱不容易,保证乡亲们的用电是我们的职责,您千万不能这样!”没过几天,粟老汉家的磨面机就转动起来了,他逢人便夸:“世成这娃是为咱办事的热心人!”

当地有个榆树村,由于农民缺乏用电知识,照明线路私拉乱接现象十分严重,导致照明电价高达每度1.2元,群众反响十分强烈。不少村民甚至放弃使用电灯,重新点起了煤油灯。张世成知道这一情况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赶到这个村庄,向村民们宣传用电常识,讲解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好处,分析照明电价太高的原因。同时,他动员村民们筹集资金、整改线路,对全村的下户线和室内照明布线重新进行了修理,安装了102块照明分表。在张世成的帮助下,该村建立健全了用电管理制度,经过几个月的抄表和收费考核,全村照明电价下降到了每度0.3元以下。村民们十分满意,称赞他是“带来光明的使者”。

张世成把青春年华献给了老区人民,用辛勤的汗水为山区人民摆脱贫困做出了贡献,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他先后被评为市、县电力系统的先进个人、模范党员。1988年被西北电管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被评为全国能源工业劳动模范。今年,张世成又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