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晨曦微露菜市忙
11月的清晨6时,不少人还在香甜的梦中。天上的星和街上的灯在晨曦中闪烁,咸阳城一片寂静。
然而,在渭河大桥以东的西兰路陈阳寨蔬菜批发市场,却已经沸腾了:从外地长途跋涉而归的“大东风”已经停放了五六辆,人们正紧张地往下卸菜;华川牌小货车满装着各种菜,一辆接一辆地开来,在大棚以西一字排开;从外县来批发菜的拖拉机和从市郊来的三轮车,“嘟嘟嘟”、“喀噔噔”地组成了一曲行进交响乐。批发大棚里,大葱、红萝卜、花白、土豆等各种菜堆得像一个个小山包,“小山”边装菜的、过磅的、收钱的,忙得不亦乐乎。一打听,大棚里的菜都是从外地贩来的,大棚外的菜多是本地的。早上天不亮赶到这里批发的,大都是本市郊县和西安的菜贩。快到中午时,大买主才能到。大买主多是从甘肃、宁夏、青海,甚至新疆来的常客,市场上的菜一半以上都卖给了这些大买主。早上6点到中午12点左右,是市场最红火的时候。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个占地37.7亩的批发市场筹建于1988年。当时,渭河以南的钓台、沣西、沣东三乡主产蔬菜,但由于没有市场,菜农都拥上了西兰路,阻塞了交通,菜也卖不出去。这个市场于1989年元月开业后越办越红火现已成为西北五省区的一个重要的蔬菜批发点。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使当地菜农得到了实惠。菜农们不惜花本学技术,不惜投资买薄膜种本季不能种的菜,于是,一场“白色革命”悄然兴起,菜地面积由建市场前的1800多亩,一下扩大到现在的6万多亩。
天亮了,记者看到大棚外满片的三轮车。“有没有300辆?”“400辆都不止。”区工商局干部赵天栓告诉记者说,这还不是旺季,一天上市量只有30万斤,要是夏天,上市量要在70万斤以上,三轮车有2000多辆。他还向记者介绍了这几年市场的年蔬菜上市量:1990年4000万斤,去年8000万斤,今年估计在1亿斤以上。
蔬菜流通市场的发展,使咸阳的菜农们富了。不少人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盖起了百十平方的二层楼”,“电气化我全有,父母家里也都全了……”
当记者走出批发市场时,已是7时55分。回头望去,人头攒动,交易正“火”,大棚里的不少“小山”,山尖已经不见。
本报记者 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