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不习惯
吉三
我知道许多国外人过圣诞,但不知他们过不过元旦。我还知道,中国人从不过元旦,却又不知道从何时起,国家规定了元旦是四大节日之一,而且要放一天假。于是,中国人不得不习惯了过元旦。过是过了,只是每到这一个假日,大家多半无事可做,在不知不觉之中度过了又一个公历的第一天。于是第二天上班,大家见面时,并没有什么“恭喜发财”之类的话要说,也没有如春节假后一见面的亲热,就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于是我想,这习惯是改不了的。无论你放假不放假,春节的“年”大家一定要过,元旦的“年”则谁也不过。这是习惯使然。
日前,女儿对我说,今年25日的晚上,她要在单位过了。说单位有一台晚会,热闹得很,跳舞唱歌且不说,单是猜奖一项,头奖是一辆山地自行车,而且保证每一名职工大小都有一份奖。儿子也说,25日这一天晚上,爸爸你自己安排吧,他们单位组织了卡拉OK大奖赛,下午一下班就开始,但凡参加的人,进门就是一顿自助餐,所以连晚饭也不回来吃了。
两个人一说,我奇怪了,问他们25日是什么节日,两个人一起用一种我极不熟悉的眼光看我,然后才几乎同时说:“你连圣诞节也不知道?”原来如此,12月25日是圣诞节,是耶稣的诞辰。
我听说过。但在我的习惯中,却是从来没有把这当作节日的。于是我想原来一代人与另一代人有不同的习惯。而且习惯也是可以变的。
比如说,中国的市场上原来全用市秤,一市斤青菜两角,一市斤豆角一元。但国家有规定,度量衡全改成公制,公斤,公尺,公升。因为习惯,人们所说的一斤多少钱仍是指市斤。但因为秤都改了,全是公制,就有了个换算过程。小贩指着秤杆说这是几斤几两,许多人也许并不识得。比如我,对于那秤,纯粹睁眼瞎一个,这也是习惯在作祟。就说一市斤那个“市”字,指的是中国旧制,但“市”的本意却是指市场上的经商活动,这里当指市场上通用的标准。那么,既然规定了公斤为通用标准,那一市斤在字面上就是说市场上流通的一斤,当然也就该是一公斤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再说一公斤已无意义,应该就说是一斤。但今天的习惯,仍是说一斤就是过去的一市斤。这种纠缠几时才能全部消失,我真说不准。
不过,无论如何,当我撕去1992的12月31的日历的时候,因为刚刚过了只有我一个人的圣诞节的缘故,我该想到,我,还有许多和我一样有许多不适应当今时代的习惯,倒是真该改一改了。比如对牛仔裤,对化妆,对其它现代潮流的一些看法,我们不是都已经从不习惯到习惯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