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企业居高不下的“三项资金”
本报记者 柳江河
“三项资金”是在改革中出现的新名词、新问题。
“三资资金”即:企业资金运用中的产成品资金、发出商品资金、应收及预付货款资金。“三项资金”占用是否合理,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近年来,企业“三项资金”居高不下。虽国务院1990年要求各级政府、企业把“三项资金”压在一定的数额内。可近年“三项资金”不但没能压下去,反而步步高。据对我省在工商银行开户的1250户企业统计:到1992年11月底,“三项资金”比年初又增加19.5亿元,余额达122.5亿元。
“三项资金”的占用,加剧了企业资金供求矛盾,使资金无法回流,企业效益下降,商品市场滞销,同时,还孕藏着通货膨胀等危险因素。
“三项资金”居高不下的原因是:
——产品结构不合理,平滞销产品多,竞争力差。据省工商银行对全省4419种产品摸底调查,畅销产品仅占39.7%。去年9月,我省仅电视机库存就达62.23万台。因产品质量一般,造成应收预付货款资金沉淀,形成的“三角债”,是重要原因和表现。
——片面追求产值,不讲经济效益。一些企业重投入,轻产出。有些为应付上级检查验收,把固定费用分摊在产品的成本中。
——人为调帐,弄虚作假,致使产成品虚降实增。把压缩“三项资金”与企业效益挂钩后,有的企业领导瞒上欺下,在月度生产报表上做“技术处理”。据宝鸡市工商银行1992年4月对31户企业调查:这些企业1991年年底,成品资金比年初下降1800万元。到第二年一季度,成品资金又增加了9955万元。即“反弹现象”。部分企业为享受当年产成品清查后的“挂帐停息”政策,人为地将多年的发出商品、应收货款中成本高于售价的产品及价差转回到产成品中,致使产成品资金大量增加。
——用行政手段代替政策、代替经济规律。有的企业产品没销路,而当地领导又只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单纯为了上项目,让银行贷款。如我省某县领导,上马项目产品销路不畅,硬是找借口贷款,致使百十人的小厂,“三项资金”达140多万元。县机关年终奖金发的是该厂积压产品。这类事屡见不鲜。
——信贷管理不严,执行政策不一,一家压贷多家放贷。国务院明令禁止,但难以落实。据占全省工业贷款总量十分之一的西安市工商银行土门办事处调查:在该办事处列入“三项资金”考核的72户企业中,被该处采取停贷或缓贷措施的25户企业,在其它银行又取得贷款1.4659亿元。
“三项资金”居高不下的问题如何解决?
——最根本的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把企业推向市场,让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企业要牢固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彻底改变低产出、高占用、低效益的状况。以销定产,以销促产,做到生产一代产品,开发一代产品,研制一代产品。
——少点行政干预,多点指导。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封锁,按经济规律办事,真正做到对国家、对人民、对企业负责。
——各方配合,把各项限产压库措施落到实处。由当地政府牵头,定期通报和检查压库进度、压库措施的落实情况,协同工作。对已采取停贷措施的企业,而又为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各级政府要给予通报批评和必要的经济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