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笔误”要不得
文/陈晓林
不知是何缘故,笔者近来时常在一些报刊、电视节目的记实性作品中发现一些令人震惊的失实现象,这些失实现象的发生往往还与某些名人的姓名联系在一起。如秦地一位人人皆知的企业家,因为捐款赞助办学被校方授予“名誉教授”的桂冠;而在某些文人墨客的笔下,“名誉”二字不见了,只留下堂而皇之的“教授”头衔。再如某位名导演,前些年曾因其父当过旧军官而政治上受到影响,而一位作家在记述该导演的家景身世时,却公然授予该导演出身“军人家庭”的美誉。更有甚者,发表在某全国性大报副刊一篇记载瞿秋白烈士就义情景的文章里,竟把现场监刑的敌军狱吏称为烈士的“卫士”……真到了令人不可思议而又难以容忍的地步!
听得周围有人说,这类情况只不过是作者们一时的“笔误”而已,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笔者认为,“名誉教授”和“教授”并不是两个等同的职业或职务;“旧军官”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军人”也不是同一类型的社会身份;至于“狱吏”和“卫士”,则更是两个完全对立、有着本质区别的政治性概念,岂可将二者混为一谈!如果瞿秋白烈士九泉之下有知,他能接受后人强加给他的这种未曾享有过的“待遇”吗?希望我们的笔杆子们,在进行作品创作和宣传报道时,是一说一,是二说二,不添枝加叶,不随意褒贬,自觉维护宣传报道工作的真实性,既对读者、观众负责,也为自己的作品和人品负责,杜绝那些混淆视听的“笔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