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省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为何地下?
去年以来,我省各工业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大力转换经营机制,国民经济出现了在新的起点上迅速增长的好势头。但主要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与全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去年1至10月份,我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第27位。6项考核指标除产品销售率西藏最低外,其它均在全国排名最后。
造成我省工业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原因之一:产品售价降低,使企业微利或无利经营,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随着价格体系改革的继续深化,绝大多数产品均实行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防止被挤出市场,不少企业竞相压价,采用优惠条件吸引客户。据有关部门对我省1601个潜亏企业调查,1991年仅产品降价一项损失高达3.38亿元。
原因之二:工业结构失衡,全省集体所有制和“三资”企业所占比重较小,1991年全省集体所有制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工业总产值低于全国同期28%和7%的水平。而大中型企业比重就更大。因而在去年头9月中,计算的325个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74个。同时,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名优新特产品少,一般产品多;高利税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出口创汇产品少,内销产品多,且规格、型号、花色品种较少,质量不高,目前地产产品在本省市场占有率不到50%。此外,作为我省的支柱行业,如煤炭、纺织、机械等效益均较差,直接影响了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原因之三:我省的许多工业企业销售手段落后,产品促销、扩销措施不力,经营方式陈旧,缺乏多渠道、全方位主动出击策略来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也有许多企业没有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上的政策,市场经营化意识不强,市场应变能力差,造成产品压库,销售不畅,售款不能及时回笼,也是影响效益的重要原因。
原因之四:企业的各项费用逐年增大,产品成本不断提高,实现利润持续减少,加上燃料、动力、原材料和运输价格居高不下,带动产品成本大幅上升。在企业包袱十分沉重的情况下,还要应付屡禁不止、花样翻新、没完没了的乱摊派,又无疑给企业雪上加霜,使其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本报记者 范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