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广场春风
尽管离“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的时节还早,但从正月初十起,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风筝就已在省政府楼前的新城广场上空飘飞了,使人不由得有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
是今年春天来得早呢?还是人们按捺不住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呢?还是……为此,我特地前往探个究竟。
每天上午待晨练的人们散去后,便有零星的风筝飞上天空。到了中午,天气暖和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起来,下午三四点钟时,广场上空的风筝已是层层叠叠、星罗棋布了。有的一边拿着“拐子”小跑,一边回头望着还没有飞高的风筝,有的悠闲地坐在草坪周围的栏杆上,手中牵线,看着已变成小黑点的风筝。
在放风筝的人中,孩子占了一半,其次便是青年人和中老年人。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告诉我,他在陕棉十一厂小学上五年级,放风筝比看电视和打游戏机好玩。但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由大人领着来的。西安市警察学校的马建忠老师骑着摩托车带孩子来放风筝。我问他手中的风筝是自己扎的吗?他用手一指说: “在那边买的,5块钱一套,‘拐子’、尼龙线都有,很方便。”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在广场东北角聚集了六七个风筝地摊。一家生意红火的摊主侃侃而谈道:每年春天,我爱人都在这卖风筝,已经4年了。现在厂里让我们工人搞第二职业,今天我早早地摆出来,没想到买风筝的人比往年还多。他还神秘地对我说: “有一天我最多赚了200元。”
在这些风筝地摊中,有一老者的风筝摊吸引了我。他卖的风筝造形、制作和工艺都很精致。一打听,才知这位文质彬彬的摊主竟是西安市风筝协会的工艺美术师陈兆吉老先生。他说,他卖风筝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通过他的风筝,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这项传统的民间活动。他指着其中一件装潢考究的“金鱼硬翅”风筝说:“这是我在1988年首届北京国际风筝会上获金牌的作品,只卖25元。”末了,他高兴地说:“我这里40元左右的高档风筝每天都要卖出二三件,这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对文化生活也就更讲究了。”
到了傍晚,夕阳的余辉渐渐隐去,夜幕低垂,但放风筝的人依然不见减少。一对带着孩子正在放风筝的夫妻俩对我说: “我们是省建筑设计院的,在图板上趴了一天,下了班饭也没吃,就带着孩子来了。放风筝也是一种很好的让身心得到放松的休息方式。” (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