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土葬释疑
文/辛玉璞
玄奘灵骨散播海内外的文章冲淡了玄奘火葬的说法,但是疑问仍然存在,如“和尚都是火葬,玄奘为什么土葬?”“玄奘灵骨可能是火化后的遗物”等等。这是需要加以解释的。佛教葬俗是僧尼园寂后有火葬的,也有土葬的, “都是火葬”不符合事实。至于各人采取什么葬法那就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定。国师、高僧的葬法往往受皇帝和国家意志的支配;一般僧尼的葬法受当地条件的制约:僧尼人数多、有火化场所、地处山区木柴方便,就用火葬。反之,就用土葬;天下太平时随俗“安葬”,兵祸荒灾时,那种方法简便就用那种葬法。玄奘园寂后初葬白鹿原(今西安市灞桥区红旗乡湾子村东),遗体殓入“神柩” (棺材),埋入“坎” (墓穴)中,坟头高大;五年后,将骨殖迁葬兴教寺(今长安县樊州),立“玄奘塔”。后来塔倒骨现,转辗千余年,散播海内外。
玄奘土葬是由他的特殊地位决定的。玄奘西天取经、回国译经,创立中国佛教唯识宗、奉旨撰成《大唐西域记》,为佛教中心东移华夏、为大唐巩固西部疆域和交通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在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心底里,名义上作为最高宗教领袖——“大唐国师”的玄奘,实际上成了辅佐大唐,“位比诸王”的重臣,独享了皇帝赐予的最高礼遇。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翠微宫病危,只有皇太子李治和玄奘“并陪从”。太宗惋惜地对玄奘说: “朕共法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高宗“敕九部乐(唐代最完美的宫廷乐)及京城诸寺幡盖众伎,送玄奘及所翻经像”“人慈恩寺”(《旧唐书·方技传》)为上座主持,并请玄奘设计监造大雁塔。唐太宗死后,高宗把玄奘作为最敬重的长辈之一。玄奘园寂,高宗万分悲痛,下诏国葬。京城长安王公贵族、僧俗万民及各州郡五百里内一百多万人“哀号动地”,为他送葬。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师和高僧都不曾有过的,唐高宗理所当然地要按人臣的最高规格——王礼将他土葬。
旧式火葬以木柴作燃料,火力比现在的电炉低得多,时间也长,所以个别死者一些部位的骨骼不会完全烧化而留存下来,成为人们所说的“灵骨” (凡死者之灵都称“灵骨”)中的一种,如曾为兴教寺监院的唯识宗高僧法因法师1992年园寂火化后,就留下“灵骨”。但是,这些部位的骨骼是指大、硬、肌肉包裹层厚、受火面小的,如骨盆、股骨等。相反,小、脆、肌肉包裹层薄、受火面大的骨骼就不会留下“灵骨”。现存玄奘灵骨不是骨盆、股骨之类,而是既薄又脆,仅隔一层头皮,受火面大的“头顶骨”,无论怎样烧,都会首先化为骨灰。由此可知, “玄奘灵骨可能是火化后的遗物”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