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纺线职工“下海热”
“不知怎么?最近‘下海’的人格外多。”不少纺织企业的职工如是说。事实上,“下海”热的确愈来愈热,尤其是那些亏损,效益不好的企业更热。笔者近日走访了西安、咸阳一些纺织企业,特将耳闻目睹的“热”景照录于后。
——热之景
他叫刘军辉,某厂织布车间丁班修机工,由于好学肯钻,同龄人中,技术出众。前不久,单位领导找他谈话,要提拔他当车间设备主任,他不干。原来,他在郊区乡镇企业兼做技术指导,“外快”收入不亚于企业。
女工王彩芹是1985年进厂的挡车工,有过连续5年厂操作能手、连续3年厂级标兵的业绩。今年,过罢年,她不辞而别,去南方某城市参加了一个时装模特表演团,收入相当可观。车间领导念她为车间出过力,争过荣誉,托人把“企业要除名”的口信捎给她,谁知,她也给车间领导捎回一句轻飘飘的“除名就除名”。
小个子张强是某厂染整车间的保全工。说是技术工种,可用保全队长的话讲:“此人可有可无”,然而近半年来,此人很是风光,受聘于市一家建材经营部,干起了业务经理。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还将自己的名片递到厂供应科长的手里,习惯地甩出一句:“咱厂需要什么建材,请多关照。”笔者打问张强第一职业搞得怎样?一青工告诉我:“上班打个到、干活泡病号。”
说实在,如今不少人思路广、胆也大。只要不违法,只要钱赚的有滋有味,摆地摊的、开食堂的、跑运输的、办企业的应有尽有。从“下海”人员看:有干部、有工人、有在岗的、也有离岗的;从“下海”人数看:仅以西安纺织城为例。一些企业内部的小市场“练摊者”竟有65%以上是企业在职职工。
——热之因
纵观诱发纺织职工“下海热”的动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是纺织企业效益下滑,职工收入降低,生活必需品上浮,职工支出增高。就我省纺织工业形势看,去年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54.54亿元,比上年增长2%,实现税利9676万元,比上年下降26.97%,更为严峻的是:去年,我省纺织工业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行业亏损。这直接影响到企业职工的经济收入。而眼下,市场上诸如:煤、粮、油等人民生活必需品价格普遍上浮,职工支出增高。这“一下一上”“一低一高”,能不使职工“下海”么?
二是纺织企业富余人员增多。据最新统计资料:我国从1978年至1991年,纺织工业企业人数由321万人增加到759万人,而眼下纺织工业富余劳动力的比例已达30%。也就是说在759万纺织大军中,有250万人处于“冗员状态”。从陕西纺织工业看:各企业内部富余人员大致也徘徊在30%左右,个别企业甚至还高出这个百分比。咸阳某纺织厂,今年初,厂长在职代会上明确表态:对富余人员实行厂内待业,待业期间每人每月发50元的生活费。这样,职工“下海”不说“逼上梁山”、恐怕也属“生活所迫”。
三是增加个人收入,使自己生活的更富裕。西安某厂一挡车工毫不顾忌地说:“‘下海’一来给自己找点事干,使人充实;二来又能多弄几个零花钱,何乐而不为呢?”
四是在本职岗位上,而我才能发挥受到压抑。西安东郊某大型纺织厂,有一技术好、工作能力强的中年技工,论年龄正是干得时候。可用他的话说:“不知怎么,干得窝火”。原来此人爱在领导面前“顶牛”。最后,不得已还是“下海淘金”了。
——热之惑
在走访一些企业的过程中,笔者时时感到,种种困惑:
其一:第二职业大有压倒第一职业之势。按理职工应当在搞好第一职业的前提下,从事第二职业。事实上调查许多纺织企业,普遍存在着第一职业“凉”,第二职业“热”的现象。在一家纺织厂,有个小组共有12人,除组长1人外,其余人都上班时间出“海”了。
其二:出现了“皆大欢喜”或“你好我好”的工资分配形式。人常说:“下海”应具备三个条件:时间、资金、门路。而时间是“下海”应具备的首要条件。因此,有些人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下海”,向自己的“头”达成口头协议。某厂细纱车间加油队,有一青工小王打算出外一个月“下海”。当月队长正常给小王打全勤。不过,月底工资领回,加油队在岗人员平均分,这叫“皆大欢喜”的工资分配;还有另一种不可告人的分配是:小王工资领回,加油队长和小王两人平均分,这叫“你好我好”的工资分配。
其三:增加了企业内部管理难度。倘若置身于纺织企业,不难听到管理干部的哀叹:“管理难、难管理”。在“下海”者中间,不乏一些“上班象条虫、下班象条龙”的人。有人公开讲:“上班我就是来休息的”、“就是为‘下海’攒劲的”,一旦管理干部批评几句,个别人还强词夺理地说:“比起不来的人,你还应表扬我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纺织职工“下海”热还将会持续升温。那么,这种“热”能维持多久?还会带来什么热效应和副作用?我想读者自有一番评说。
(张翟 西滨)
(饰题 郭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