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足迹
——记咸阳压缩机厂厂长张广仁
古都咸阳,流淌着这样一条古老的河——蜿蜒流长的渭河;她的南岸座落着这样一个“明星企业”——咸阳压缩机厂;明星企业里拥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张广仁!
日前,记者驱车专程采访了他。年过半百的张广仁,豪爽豁达,谈吐不凡。不及寒喧,就拉开了话匣:这位1966年毕业于西安交大的学子,响应党的召唤奔赴沈阳压缩机配件厂工作。1969年,他又随厂搬迁至咸阳内建。在勤奋劳作的张广仁身后,留下了这样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工人、技术员、车间主任、质管科长、厂办主任、副厂长、厂长……
1984年,张广仁挑起了维系全厂千余人命运的厂长重担。此时,企业除承担军工产品和西北地区的压缩机配件,年产配件仅能在40万件上下徘徊。当初的外部形势严竣,市场变化莫测。随着开放搞活,一大批乡镇企业纷纷干起了压缩机配件,仅山西一个县就办了十几家压缩机配件厂。陕西境内也相继派生出六七家配件厂。小企业有小企业的优势:管理活,经营巧,发展快。短短几年光景,空压机配件市场失去了平衡:咸阳压缩机厂的配件产品40%赔了本。更有甚者,销售价低于成本价几十倍,有的空压机配件订货量不足10件……企业经济效益下跌,职工群众人心不稳。
此时的张广仁,坐阵不乱,沉着应战。这位壮实的河北汉子,陷入了深深地沉思: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迎接挑战才能把握机遇!
于是,他上东北,下华北,跑西南,奔西北,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终于得到了这样一个市场预测信息:V型系列空气压缩机市场前景可观,需求量很大。
与此同时,张广仁又全面客观地分析了企业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配件产品没有独立的市场。人家是产品围着市场转,我们却跟着主机厂家转。他大胆拍板定案:受制于他人的买卖再也不能干了!立即更名转产!
消息不胫而走,曾有人劝他,生产压缩机配件是机电部里的既定方针,更名转产谈何容易?改产主机经验不足,何必冒那份风险。他却坚定地说: “记得美国有个大企业家曾这样说过,要敢于合法地经营冒险,只要有油水可捞,就决不放过机会。我对这句话不做过多的评价。但要办好一个企业,就要有投资。我的投资不是别的,就是准备丢官!”
语惊四座,掷地有声。
有人说,领导者的胆略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张广仁说,瞅准的事就要大胆地干,怕担风险还要我们这些厂长干啥?
在他的亲自带领下,全厂上下密切配合,共同拼搏,取名为“风帆”牌空气压缩机终于试制成功了,填补了西北地区的一大空白。
至此,工厂有了生机,有了活力。
为了增加主机产品的生产批量,燃眉之急是缺少资金。到机械工业部要钱泡汤了!因为部里只给厂里下达配件生产任务,对转产所需资金分文不给。到省机械厅、到咸阳市重工业局要钱,都一一泡了汤!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张广仁硬着头皮去找市长,找行长,他的执著追求终于得以实现:争取到了宝贵的55万元贷款!
也就是在这一年,厂里大批量生产主机时,又为短缺一台关键设备受了阻。当张广仁得悉铁道兵青海某部欲处理这种设备时,亲自冒着风雪赶到青藏高原,用最低的价格买回了这台设备,解了工厂生产的燃眉之急。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管理水平是企业的内动力。没有高科技产品的企业,何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没有高水准的管理水平,怎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这是张广仁出任厂长后一直思索的问题。早在1985年,他就明确提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并作为全国1000个试点企业单位之一,率先在企业实行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走在了全省同行业前列。
——1986年,在企业内部大胆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1987年,进一步理顺生产与销售的关系,将销售作为各项工作的龙头。
——1989年,推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干部聘任制,并把“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生命、以销售为龙头”定为工厂发展方针。
——1990年,提出“生产围着销售转、全厂围着生产转”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大胆实行全员销售。
——1991年,推行“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和管理为动力”的三轮运行新机制,大力开展科、工、贸并举经营活动,当年9种产品首次取得生产许可证。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创办了10个股份制的独立经济实体,开拓占领了新市场,8个实体当年销售880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容纳富余人员80多人。
张广仁的这一系列新举措,产生了一组又一组令人瞩目的经济指标:全厂工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305万元增长到1992年的1201万元;实现销售收入由1984年的360万元增长到1992年的1269万元;实现利税由1984年的78万元增长到1992年的227万元;企业经济效益每年以20%的速度连年递增,跻身于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
勤奋、好学、善于观察,是张广仁又一个显著特点。作为高级工程师,张广仁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更是深信不疑。作为企业经营者,张广仁十分注重发挥科技人员的巨大潜能。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放在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上,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通力协作下,短短几年光景,先后研制开发了三大系列16个品种的压缩机,并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推出了高效节能型新产品:V—3/7、V—6/7两种新型压缩机不仅外型美观噪音低,而且耗油量少性能好,每台节电分别为1.44万度和3万度,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荣誉,奖牌,伴随着春的信息接踵而至:V—3/7型空气压缩机荣获国家级重大新产品称号,被列入替代进口产品目录。并荣获省优秀新产品奖、第六届全国发明博览会优秀新产品奖、陕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省机械厅科技进步二等奖等4项大奖。V—6/7型空气压缩机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质量、高科技产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去年实现的各项经济指标竟是1986年的4倍多,一举荣膺咸阳市经济效益奖,同时被市上命名为科技进步企业。
厂兴了。民富了。张广仁仍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宽阔胸怀,忧国忧民。他积极倡导扶持中小型企业,尤其对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以科技扶贫为己任。几年来,他先后在甘肃、河南及我省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全力扶持小型和乡镇企业达30多家,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的密切关系。张广仁经常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无偿为他们培养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使一批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
淳化县机械厂过去因厂子小,技术力量薄弱,一度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企业处于半瘫痪状态。工厂年产值仅在90万元左右,连发职工工资都比较困难。张广仁得悉后,带领科技人员亲自上门指导,在产品结构上狠下功夫,大胆决策,更名转产。开始生产压缩机配件,经济效益扶摇直上,现已具有生产主机的能力,产品很快打入市场,企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工业总产值一跃为年产300多万元。每每提及这段往事,体魄健壮的张广仁总是乐呵呵地说:“我们国有企业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济济,扶持贫困地区企业振兴,改变经济落后面貌,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企业兴,才能国家兴;国家兴,才能民众兴嘛!”
当企业界同仁纷纷夸奖张广仁经营有方、重用人才时,张广仁却向记者如数家珍般地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委、行政‘一班人’的鼎力相扶。亢长生副厂长懂技术、有能力;总会计师邹林是个‘好当家’;总经济师武建设有魄力、善用脑;徐丙寅副厂长是个‘好后勤’……”
“天高任乌飞,海阔凭鱼跃。”能者上,庸者下,张广仁的“唯才是举”策略,吸引了一批批有识之士。用他们的话说,那就是在咸阳压缩机厂干活儿舒畅、宽松、和谐、有劲!
一个港商来咸阳压缩机厂考察参观后,感触颇深:“张老板,你的厂子好像不是在大陆,而似在香港。”接着,这位港商又盛情相邀张广仁到香港为他办企业。他的一片盛情,被耿直的张广仁谢绝了。他说:“我的事业在大陆,这儿有我的事业、同事和职工,我舍不得他们。”
当记者问及全国八届一次人代会和政协会议之后工厂还有何打算时,这位咸阳市政协委员激动地说:今后的五年,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作为国有骨干企业,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产值、销售双双突破2000万元,投资561万元的“八五”技改项目——螺杆压缩机生产线建成投产,使新建的压力容器车间和装配车间年内建成运行,完成六面顶金钢石压机的组装,当年生产40台,压缩机再产1200台,力争产值、产品、利税再翻一番
任重道远。张广仁充满必胜的信心。
前程似锦。我们期待着咸压厂的崛起! (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