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内部集资”冲击波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地处三秦腹地的咸阳,突然多了一些急匆而有规律的脚步声。职工们在街头见面第一句话便问:“你厂集多少?”“15。你厂呢?”“一样。”彼此一笑,各奔东西忙活去了。
人民西路的工商银行国棉二厂储蓄所门前,几位卖鸡蛋的农村大嫂看到这热闹劲儿便议论开了;
“我的爷呀,这咋都跟疯咧一样么,弄啥呢么?”
“得是啥可涨价呀?!”
“啥抢购风,”一位知道内情的老爷子手搭上了话茬;“这是人家取钱参加内部集资呢!”
“内部集资。”几位大嫂半信半疑,小声嘀咕着。
人们象潮水一般涌向银行取钱,的确是为了参加企业的“内部集资”。春节刚过,咸阳的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如省水电工程局、四四零零厂、西北一棉、二棉、七棉、陕毛一厂等先后搞“内部集资”,一些中小企业纷纷效仿“内部集资”悄然兴起,蔓延开来……
某一纺织老厂为了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决定在职工中集资500万元,一年期限,利息为15%。消息传出,职工们比给他们发钱还高兴,争先恐后地涌入财务科交款。原来估计集资时间大概得半个月左右,谁知仅仅五天便完成了计划集资额,还有不少职工要求追加款额。
某一小厂平时开个会,人总凑不齐。这回可好了,根本不用叫,告示一贴,大伙儿都提前来了。会场上别提有多安静,职工们都被那“……每人限额3000元,利息16%,一年本息一次清,若遇银行利息上调,随行上……”深深打动了,每个人都在心里拨动着小算盘,思量着会开完后到那里去弄钱。
某一严重亏损的纺织厂多次向银行贷款未成,正在发愁,听到“内部集资”这个好办法后,立即决定效仿。要求所有的职工必须参加,人均2000元,利息15%。说也奇怪,平时总喊没钱的职工们,这回居然个个不落,全都按时交款参加了集资。钱从何来?这其中的奥秘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内部集资”波及千家万户,企业职工们象变戏法似得拿出大包小包的钱来直奔企业的集资收款处。那“哗哗哗”的点钞点声喜得厂长经理们心花怒放。那么,厂长经理们又为何“内部集资”这样如痴如迷,而职工们又为何要争先恐后地积极参加?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
在某国有大型企业,笔者采访了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他告诉笔者说:在企业走向市场后,市场需求迫使企业不断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开发新项目,推出新产品,以适成市场竞争的新形势。而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推陈出新,又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向银行贷款手续繁多,审批时间也长,而且还要受到银行的制约,企业在用钱上没有自主权。但如果采用企业“内部集资”的办法,虽说是钱还存在银行里,可毕竟是我们企业自己的钱。
而另一纺织厂的财务科长则直人快语:企业要想奔市场就得有钱才行。向银行贷款费时费车手续麻烦,企业付出的利息也不低。还不如我向职工借钱,把高息付给职工,让肥水不外流。既弄到了钱又给职工办了好事,一举两得,还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呢。
有人总结了“内部集资”的五大好处:其一,“内部集资”使企业有了使用资金的自主权,灵活机动、用款方便。其二,由于“内部集资”大部分源于企业内部职工,出于对个人投资的关心,职工们会更加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兴衰,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参予意识和企业主人翁责任感。其三“内部集资”的利息高于银行存款利息,这实际上已经使企业职工得到了实惠,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其四,风险小。把钱投入“内部集资”,早涝保收多少都能拿到利息。而如果去买股票或其他证券,虽说有可能撞上大运,但也有赔本的可能性。况且“上班族”的时间搭不起。其五,职工参加企业“内部集资”不必担心票据被盗或丢失。一旦遗失,只须给企业主管部门打个招呼,谁也甭想把钱取走。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经济意识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变化之一就体现在将手中现有的资金往何处投放的意向。以前人们有了钱,只是将其存起来待用,而如今则总是想方设法使手中的钱变成更多的钱。即使存起来,也希望存到存息较高的地方去。这大概便是“内部集资”之所以受到青睐的原因吧!
于是,几乎所有的银行储蓄所人满为患,几乎所有的储蓄所都在向上级告急。现在只出不进,前来取款的人源源不断。某工商银行储蓄所刚开门不到两个小时,27万元现金全部取空,而门外等着取款的人还排着长队。所长只好打电话要求总行紧急调拨。据某报透露,工商银行人民西路办事处辖区1至2月份存款额累计下降1364.6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78万元。
(周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