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评论员
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勇气
——谈学习李双良精神
世上有些事着实耐人琢磨:易如反掌的事情往往没人干,没人干得了的事情有时竟会爆出冷门。
面对堆积五十年的庞大渣山,多少能人束手无策,而退休工人李双良不要一分钱,只要一个治渣权,竟完成了承包治理渣山的壮举,世界为之瞩目。凭啥?首先就凭李双良具有一般人所缺乏的“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一、敢冒风险、走前人未走之路的创新勇气。
李双良的改革精神当然得力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得力于太钢领导的关心支持,等等,但就李双良来说,他的这种精神有着他特有的内涵。比如,首先来源于知恩图报的民族传统美德和工人阶级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看着企业受渣山之难,他茶饭不思,直想把企业的困难揽在自己身上,整天琢磨如何在有生之年搬走渣山,以报答共产党救他出苦海的深情大恩。其次来源于脚踏实地、不畏艰难的工作作风。他之所以敢不要一分钱投资,是因为他带着儿子,用整整一个冬天的业余时间丈量了渣山,测出渣山的钢铁含量,想出“以渣治渣”的良策。不下这样的苦功,是不敢下决心的。第三来源于他对社会积弊和改革的关键有深刻的了解。他之所以坚持用承包的办法,坚持要治渣权来治理渣山,甘冒天大的风险要下治渣权,要的就是既当家又作主的地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改革的年代,没有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手段,甚事也办不成。治渣业绩固然使人钦佩,而一个普通工人从中体现的改革精神难道不是更令人肃然起敬吗?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不容易有改革。”当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虽已不再惧怕改革,但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大潮面前,也有不少人仍然未能走出“出头椽子先烂”之古训的阴影,或顾虑重重、消极观望,或只愿享受改革的成果,而不愿承担改革的风险,一旦改革触及自身利益,便成为改革的阻力。对这些人来说,学习李双良的改革精神,显得多么必要!
就我们职工队伍来说,有相当一些人还抱有“改革是政府和领导的事情,一般工人、普通老百姓使不上劲”的想法。中国的改革进行到这一步,每个社会成员都与之息息相关,没有一点三亿职工的支持和推动,改革将难以成功。许多事实已经证明,普通职工立足岗位同样能为改革出力。李双良年岁不小,职位不高,文化不多,可他凭着满腔的改革热情,不是干出举世瞩目的业绩了吗?
时代需要更多的人拥有改革精神,这中间包含你、我、他。
勇敢地参与改革吧!愿李双良的改革精神在神州大地处处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