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套不了事实
(福建) 宋志坚
说林彪不会打仗,说姚文元不会写文章,这是在他们垮台之后的事。当他们正红着紫着的时候,情形恰恰相反。据说斯大林曾想用几个机械师换取林彪,据说鲁迅曾夸奖姚文元是“神童”。机械师换林彪的事,我无法核实,“神童”云云,其实倒是鲁迅对姚蓬子的讽刺。但不管怎么说,林彪是会打仗的,姚文元是会写文章的。垮台既不能改变这些事实,承认这些事实,也不见得就是为他们招魂张目。
好的一切皆好,坏的什么都坏,说这是爱憎分明的阶级分析,似也未必。深谙阶级分析的列宁,爱憎是相当分明的。然而,在普列汉诺夫成为丑名昭著的机会主义者之后,列宁还一再倡导,每一个觉悟工人,都应当读一读普列汉诺夫早期的著作。于是我想,那种非此即彼的论者除了思维的简单,幼稚而外,或许也过分的感情色彩中掺杂了某种功利目的的因素。
人都有自己的变化过程,也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层面。北宋时的蔡京是个奸臣,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与蔡京,童贯一伙采办生辰钢、搜、刮民脂民膏就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位蔡京却是力主恢复王安石的新法的,而且“旗帜鲜明”到将司马光等人一概打成“元祐奸党”。南京时的韩侘胄也是蔡京一类的人物,结党营私,欺上压下,排斥异己,鱼肉百姓,其罪可谓罄竹难书。但这位韩侘胄却又力主抗金,首先为含冤而死的岳飞平反昭雪的就是他,金国提出的议和条款中有一条就是要韩侘胄的首级。如果按照非此即彼的逻辑,是否要叫蔡京去立王安石的“党人碑”,让韩佗胄去象秦桧那样的充当内奸呢?
概念套不了事实,这个道理,似乎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决战》中的林彪,沉着冷静,果断敏捷,并非是不会打仗的脓包,虽与中央的作战方针有不相一致之处,也并非当时就与中央分庭抗礼。《杨家将》中潘仁美,妒贤嫉能,残害忠良,使人恨不得咬他的肉,但他并未曾和辽国私下勾结。此类作品都透露着人的认识正在由单一向多元,由平面向立体转换的信息。
要多元地审视历史,也要立体地审视现实。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许多事情,也不能简单地用概念去套。比如说,对于所谓“吉祥号码”的拍卖,似乎就不宜作非此即彼的结论。不惜重金去买一个带有“发”的谐音的号码以期发财致富,这自然荒唐,说这是“新观念”未免扯得太远,但拍卖却是另一码事。抽烟是有害的,国家还禁止为香烟作广告,然而,烟厂还是要办的,市场不能让别人去占领,这是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我想,拍卖“吉祥号码”,的道理与办烟厂是差不多的,说这是“鼓励迷信”,怕也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