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现状的思索
西安仪表厂厂长施金昌
“国有大中型企业向何处去?”当今之所以尖锐的提出这一问题,其本身就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现已进入一个亟待突破的关键时期。若能冲出狭窄的“瓶颈”,将是一派大展身手的广阔天地;反之,则只能进退维谷,窒息待毙。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历史性变革的必然。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确立了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成分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的巨大变革,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包括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在内的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然而,毋庸讳言,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沿袭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诸多弊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却显然力不从心,与新兴的非国有经济相比,许多地方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效益明显偏低。仅以今年一季度为例,国有大中型企业产值增长7.2%,而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增长40%,为其5.5倍,个体和私营企业更高达77%,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10倍以上!面对严峻的现实,一种生死存亡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地思索:国有大中型企业究竟向何处去?
有比较才有鉴别,鉴别出原由才能制定出对策。我们不妨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做一比较。
首先从二者产生的背景而言。国有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过去几十年来一直实行的是国家统购包销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的领导者谈不上是经营者,只能说是企业的生产组织者。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就是对国家计划负责。企业既不是市场的主体,也不是投资的主体和经营的主体。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滋长了安全感和惰性。而在新形势下,企业一下子置于了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以销定产,转轨变型,市场变成了企业的“饭碗”,用户成了厂家名符其实的“上帝”,订单决定企业的命运。而对这一变革,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无论从观念上、机制上或是体制上,都难以适应,积重难返,这正是其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而非国有经济则基本上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观念、机制、体制也相应地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它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海洋中真可谓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得天独厚。
其次,从二者的自身条件来看。国有经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利润都要上交,而国家对企业投入很少,致使技术、设备老化,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改造能力,加之企业办社会,冗员多,离退休人员负担重等等,有人戏称国有大中型企业除未办殡仪馆外,几乎无所不包。这些旧体制所造成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新兴的非国有企业大多没有。因此,两者在市场上竞争,这就如同让“老年组”与“青年组”在同一起跑线上角逐,国有企业显然处于不利地位,难免步履蹒跚。
再者,以二者的外部环境相比。由于政府职能转换的滞后,行政与资产不分,使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可能摆脱对政府的附属关系。政府职能转而不变,其手中权力放而不下,政企关系总是在“放权——收权”中循环。企业没有真正的自主权,谈何放开搞活?而非国有企业由于产权自有,政府干预相对较少,则可运用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地以百米冲刺速度,与跑“障碍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较量,胜负自然不言而喻。
当然,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有其原有的优势,一是拥有一支较强的技术、管理人才队伍,二是总体上具有一定的装备实力。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面临非国有企业通过特优条件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通过高速发展积累资金、扩大装备,国有企业的这些优势实难持久。
三
国有大中型企业怎么办?国有大中型企业到底怎样才能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篇大文章?
其一,就企业自身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以适应市场,适应竞争,才能生存和发展。须知,危机感是激发奋进的动力,安全感是滋长惰性的温度。市场无情,只推崇强者,不同情弱者。只有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自身的不足,置于死地而后生,才能迫使我们及时抓住机遇,真正树立起新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机制和体制,从而使国有大中型企业重振雄风,成为国民经济名符其实的顶梁柱。
其二,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不理顺产权关系,企业永远不可能是真正自主的。因此,理顺产权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是政府转变职能的起点和前提。确认法人产权,不失为将政府的政权职能与财产所有者代表职能分开的一个好办法。与此同时,进一步实行对企业放松和放水养鱼的“两放”方针,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主体、经营主体、利益主体,从而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其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待业保险与养老保险的社会化,以便国有大中型企业轻装上阵。
其四,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建立,逐步实现国有企业自主用人,灵活用工,发展生产,提高效率。
其五,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非国有企业大都享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在执行中的众多灵活性,国有企业则无;沿海、沿边及特区的企业所享有的优惠,内地企业则无。仅以推行股份制为例,陕西等地区的股份制企业,所得税按33%上交,而上海、深圳等地则仅为15%。二者的环境和条件如此不平等,如何在同一大市场竞争?须知,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集中在内地,国家对此应有个全盘的考虑,从而给这些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世界著名的奔驰汽车公司有句名言:“技术上和社会上的变革,要求企业及时地按照时代的挑战,及时调整方向和寻找新的道路。”
今天,是让国有大中型企业卸去重负,拆除障碍,大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