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6月24日
第4版
04

淡淡的艾香“散文”

鸽子

端阳节门上插艾枝的民俗生我的故乡算来已有千年的历史了。

王月初五,关中人家,户户门楣插一把艾枝或艾人,其实,不仅只三秦,中国的北方各地,大多都有这个风俗习惯,据老人门说,这是辟邪祛毒。

考其究竟,相传唐末黄巢破潼关后屯兵骊山西麓的三县寺村,也就是今天的黄巢堡村,冲天大将军约定长安一带百姓,门上插艾为号,义军不伤无辜,打富济贫,专杀贪官污吏。于是,五月五日,长安百姓,尽插艾草。从此,每逢端阳,艾枝和编扎艾人插于门上沿袭到今天。

艾草在我的故乡骊山西麓漫山遍野都有,这种长年生的草本植物生命力很旺盛。中国的北方省份处处都有艾草,除了我国北方生长外,在蒙古、朝鲜和日本都有。艾草属菊科。揉之有香气,叶一至二回羽状分裂,背面被白色丝状毛,茎杆笔挺,叶含芳香油,艾叶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及消炎作用,还可以用做调香原料。叶茎亦可用来驱蚊蝇和防止植物的虫害,中医学上以叶入药,性温、味苦,功能和营血祛寒、消炎。叶可加工如绒,称之为艾绒,为灸法治病的燃料。如艾条灸,艾绒卷大多为拇指般粗细,点燃一端以熏灸穴位治病,特别是对妇科病有特效。

对于艾草,无论是辟邪也罢,还是治病也罢,家乡的人将它总称为“艾安”,即太平无事。几十年来令我难以忘却的总是那一阵阵微风吹过艾叶的淡香和叶茎或艾绒卷点燃后的一缕缕细烟升腾凫凫的淡香。离开故乡已经十几个春秋了,唯有艾香总在我的心头萦绕着。秀丽的骊山,花开百种,草长千态,花草族中,艾并不怎么招人青睐,春发夏长、秋花冬枯,平平常常。它叶茎形酷似菊,但花不及菊花那样的硕大,那样风绰,秋季开黄花,头状花序小而数多,排成狭长的总状花丛,绕有情趣。它的一生,多么象勇于献身的壮士或修女,端端正正,笔笔直直地从大地上站起,不斜不蔓不枝不叉,少年时不与春兰争娇,就压根儿未想老年与菊花斗风傲霜争胜好强,他为人类祛邪、治病,于青春期而无私奉献,留得清气满乾坤。

对艾的回忆,尽如昨日之梦,已遥遥有年了。出身农家的我,儿时除了上学校读书之外,整天与黄土草木山水为伴,百草中,对艾草这平凡的小草甚是偏爱,年年岁岁端阳节,妈妈总是黎明就给家里一扇扇门首插上一束束艾枝,土墙黑门,被一撮艾草点缀得生了几分春辉,煞是惹目的好看。其实书上早有记载,《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采艾悬门户上,以祛毒气。”妈妈还将艾叶或艾绒做成艾虎,让我们佩戴辟邪除秽。夏日秋日,蚊蝇猖厥时,在农家梨院陋室,取代香的即是艾草。特别是夜晚,我家炕头艾卷忽明忽灭的火光和升腾飘散的一丝细烟,自己在一阵阵淡淡的艾香中入睡,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鸟飞翔呢。

也许艾是“爱”字的谐音,我也就更喜欢这种平凡的小草。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后我尤是这样,我想世上人人都奉出一颗爱心,邪恶不是就可剪除,疾病不是就可治愈,蚊绳不是就可驱逐。古代,不是把“美好”称作“少艾”么,《孟子·万章上》说“知好色,则慕少艾。”几十年来,不正是这棵小草在自己的心中扎着根么。故乡的小草,淡淡的艾香,难以忘却的思念……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