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的侃爷儿们和他们的“海马”
文/段金娣
北京出现了一个私人影视集团,起名儿就叫“海马影视创作室,”它的第一个正式的作品,是40集室内电视系列剧《海马歌舞厅》,正在北京紧张拍摄中。
第一个作家工会
“海马影视创作室”不花国家一分钱,由30名中青年作家组建而成。它的成员大多是当今影视剧创作的“大腕儿”。其中有不拿工资、靠写作谋生的文化个体户王朔,《龙年警官》的作者魏人,有创作《红高梁》的莫言,《便衣警察》的作者海岩,合作创作《摇滚青年》、《疯狂歌女》、《高朋满座》的刘毅然、李建,《桑树坪纪事》和《好男好女》的作者朱晓平和苏雷,《女神探宝盖丁》的作者傅绪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作者苏童,《山神》的作者张骥平,有继“王朔年”后被誉为“刘恒年”的刘恒,他创作和改编的《本命年》、《菊豆》、《秋菊打官司》,均在国际电影节夺奖。还有叶兆言、格非、史铁梁佐、张卫华等等创作个性鲜明的年轻人。他们的年龄大都在35——40岁之间,处在创作的旺盛期。近几年来,在国际上得奖的电影,几乎都出自他们之手。他们的小说在台湾、香港都很畅销,而且在美、日、德、法、意和澳大利亚等国都有翻译本,被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新生代,承前启后的一代,跨世纪的一代”。
早在1988年的夏天,王朔、吴滨和刘毅然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南楼招待所,为北影厂修改剧本。茶余饭后,经常在一起神侃,结果侃出了一个文艺沙龙式的组织“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有莫言、魏人、朱晓平、苏雷、马未都、傅绪文、陈放、刘恒等12名各具鲜明个性的优秀青年作家。于是12人每人交了100元会费,推举王朔任干事长,军人作家刘毅然管财务,并起草了一份气势澎湃的《“海马”宣言》:摘其一段:
一个团体是她的一切事情的开端。
在生活和艺术中,我们永远地处在一种困境之中。对于陷身囹圄的人们来说,他们需要的唯一一种东西就是:逃出去。面对四周的墙壁,一个人又能干成多少事情?但是,如果有一群人集合起来,联合行动也许能使他们挖成一条地道,逃出监狱
起草完宣言,制订了规章,于1989年1月,一个寒风刺骨天气,这些喝了海马酒的年轻人却浑身散发着热气,在中国记协召
开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成立的新闻发布会。几十家报刊向国内外传播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合众国际社称“这是中国第一个作家工会”,“一个学术性的组织”。这伙青年作家在亢奋之余,把剩下的400元会费集体到和平门烤鸭店去撮了一顿,杯盘狼藉后,还差80元,王朔与刘毅然又各掏了40元。
但这伙嘴上没毛的年轻人毕竟还很稚嫩,缺乏经验。他们压根儿没有想到也不懂得成立一个团体的法定手续,因此,虽然这个创作集体早已开始活动,参与了《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创作,但牌子一直没有亮出来,“海马”是非法组织,好在这些人的名声在外,没有人追究。
第一家民间影视创作机构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极大地鼓舞了“海马人”。他们重新抖起精神,吸收以往的经验教训,四处为“海马”的合法化奔走找“婆婆”。趁改革开放的东风,有不少单位和组织愿意认领“海马”,丁是就挂靠在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的名下,到民政部登了记,定名为“海马影视创作室”。重新选举了王朔任干事长,并任命了秘书长副秘书长。“海马影视创作室”从此作为中国首家民间影视创作机构,作为文学艺术创作人员的一种新体制,堂堂正正地走向社会。
“海马影视创作室”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种影视创作的新机制,它从事创作保护作家权益、组织创作和经营创作的剧作家直接参与影视剧的创作和制作;为成员提供影视版权方面的咨询;为剧作家的稿件出版和制作提供代理;按质论价,争取合法稿酬等。
为发挥优势,展示实力,他们集中了“海马”成员、全国28名中青年作家集体创作了40集电视剧《海马歌舞厅》。这是“海马”亮相后第一次集体大动作,全部剧本,只花了两周时间,而且质量较高,风格较统一,有人认为是“高稿酬效应”。
《海马歌舞厅》是“海马影视创作室”探索中国影视剧创作新路的一种尝试,对剧作、监制、制片、导演、演员及一切工作人员,“海马”主要成员都亲自过问。这部电视剧将展示北京人在改革大潮冲击下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更新,涉及恋爱婚姻、家庭伦理、人际关系以及法律等百姓关心的诸多问题。真是小小海马歌舞厅,芸芸众生大世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不同层次的各色人物,都将在海马歌舞厅演出一幕幕酸甜苦辣的人生悲喜剧。其中不乏“海马”成员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几年前,他们在北京森隆饭庄内开过“海马歌舞厅”,因放不下“文人”架子的这伙作家们,不善于跟工商、税务、卫生防疫、街道环保……各式人打交道,加上不善经营,只好被迫停业。没想到,这却成了这部40集电视系列剧《海马歌舞厅》的原型。
这部大系列、小连续、独单元的室内剧以歌舞厅为唯一的场景,在北京西南郊大兴县贸促会的1800平方米的预展厅内搭起了目前国内一个一流的歌舞厅。门外是漂亮的霓虹灯,各种各样招徕观众的广告;里边是幽雅的卡拉〇K厅、咖啡座、化妆间,应有尽有,达到乱真程度。来此参观的人说:拍完了电视剧就留下来作歌舞厅吧!
全剧有个大故事,完整的人物。歌舞厅老板马思达,40岁左右,下过乡、当过兵、上过大学、离过婚、经过商的有魅力的男子汉;老板娘田春,27岁左右,年轻美貌,活泼伶俐,八面玲珑,有经商头脑又爱耍点小性儿的新型的公关小姐;领班汪猛,是位富于正义感、助人为乐却又常常好心干坏事的热情青年,全剧由他们3人贯穿。每集都有一个令人深思的落点。集正喜、悲、闹于一剧;集歌、影、笑星于一空,戟歌载舞,亦庄亦谐;好玩、好看、好听、积极、健康、优美。全剧共需主要角色百余人,加上各种副线人物共一千多人,为各种演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各艺术门类的演员纷纷找上门来,毛遂自荐。
第一次赔偿损失
“海马”规定,对剧中的男女主角,必须得到大多数成员的认同,改变过去由导演说了算的作法。在3位主要角色中,除领班由梁天饰演定得较早,对男主角马思达、女主角田春德饰演
者,真是费尽心机,颇费周折。排在他们首选名单上的男主角由影帝姜文或视帝陈道明饰演,姜、陈二位也跃跃欲试,认为此人好像专为自己而写,对这个角色十分钟爱。只因他们与《北京人在纽约》签约在先,苦于无分身术,终于被申军谊中彩。
女主角田春由谁演?迟迟定不下来。最初选定的女主角是吴冕,她曾在《汉正街》、《上海一家人》中有过出色的表演。可是,当她第一次与“海马”创作集体的成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见面时,大多数成员的第一印象,认为吴冕的气质不太适合《海马歌舞厅》这部京味浓郁的戏。“海马”成员当晚开会民主决定,换“第一号女主角”。干事长王朔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伤感地说:“若不是为了艺术,何苦非换人不可?”临时换演员,虽非“海马”发明,但他们考虑到吴冕是位优秀演员,为出任田春作出了牺牲,推掉了几部戏的主角,因此决定赔偿2万元经济损失,以示对吴冕的一种慰藉和歉意。这在中国影视史上还没有先例。
那么女主角究竟由谁来演?盖丽丽、吕丽萍、张晓敏、马羚这几位优秀演员又成了竞争对手。“海马”几位负贵人和导演一起反复研究,调看了她们的新作,最后决定由马羚出任。导演孙铁介绍选中马羚的理由是:马羚从小在北京长大,无论在《爱你没商量》里的泼辣女孩或《胡同里的爱情小说》中一心爱上军人的姑娘,都演得自然、松弛;独具的经营者的气质和富有个性特征的发声。
明年的荧屏将出现“马羚热”。
《海马歌舞厅》群星荟萃,星光灿烂。已知的有葛优、李保田、陈小艺、马晓晴、肖雄、谢圆、陈佩斯、吕齐、童正维、刘佩琦、牛群、侯耀文、毛阿敏、那英、成方圆、孙国庆、解晓东、李玲玉、思浓、思雨、王雁萍等近200名影视歌星、笑星。他们中有出任某集上角,有客串露面,有唱歌、跳舞,各显其能。毛阿敏已经录好一首歌:《我不再哭》,表现一位癌症女孩的心态,唱得委婉动人。据说每一集都推出一首好歌,是请名词曲作家专门作的。
“海马”开业以来,许多企业家纷至沓来,有的还到拍片现场参观,要求作广告、出资赞助的与日俱增。他们为此当然很开心,嬉称有点“推都推不掉”。
向新目标奋进
“海马影视创作室”亮相以来,引起社会各界乃至海外的关注。国内许多电影厂、电视台、制片商、大企业纷纷前来洽谈合作项目,据说,日、美、德、意、法以及台港澳地区的有关人士,也通过多种渠道表示了合作意向。目前,已与“海马”签约的有福建电影厂和港台合资的电视剧《三十外》中的7集;北京电视台与久久广告公司合作的30集电视剧《广告人》;由“海马”创作,全国消费者协会、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制作的30集电视连续剧《请拨315》,已于9月底开拍,导演郭宝昌,由侯耀华领衔主演,女主角赖安安,男主角谢圆。
已经排上他们工作日程的事很多,主要有——
筹备成立“海马影视创作中心”,争取成为一个真正具有法人资格的集影视创作、制作、发行一条龙的“海马影视公司”,以组织创作、经营创作的新姿态,迈入中国的文化市场,打破国包、国揽的旧体制,展开公平竞争,促进文艺事业的更加繁荣。
明年,“海马”有10多部作品搬上银幕。如:王朔的《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无人喝彩》,杨争光的《赌徒》、《大漠落日》、《杂嘴子》,张骥平的《叶剑英的香州故事》、傅绪文的《女神探宝盖丁》系列,苏童的《妇女故事》、《我的帝王生活》和《红粉》(由朱晓平改编),莫言的《白棉花》、《楚汉之战》,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刘毅然、吴滨的《燃烧的爵士鼓》、《青春卡车》,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出一套《海马从书》,“海马”成员每人一本代表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将出版《海马长篇》5大本。
“海马人”开辟的一条充满活力的改革之路,虽不是荆棘丛生,也不是十分平坦,但他们毕竟闯出来了,走过来了;而且大步向前,不能不对中国影视界的体制改革,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