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树木
刘旭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的一段话。后人把它精练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人才培育之难,倒也言简意赅。
前几日,趁参加企业报副刊研讨会的机会,随旧友新朋来到秦岭南坡的菜子坪,攀岩涉水、赏花探洞之余,深入林区,目睹了林业工人的艰辛劳作,我忽然想,如果不是年久错传的话,管老先生的名言其实应该改成“百年树木,十年树人”才对——
在苗圃,罗工带领我们参观了育林,才知道:采种,育苗,浇水,锄草……并非文人骚客笔下描绘的那样富有诗意,而是心血与汗水的消耗。就是种子下到土里,还要派人守护——一旦雀鸟啄食,人们的辛劳便付之东流。发芽后,幼苗要在苗床中长三年,二三寸高时移至大田,再长两年,然后栽入林区,不断观察,注意防止病虫害,等安全度过“保活期”,一棵树才算在大地上真正扎下了根。至于成材,只有等遥远的将来了。我听林区人讲过这样的事: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巨松,树身上长着硕大的火烫印章——唐,说明它是唐代御选的,发人深思。
在采区,头戴安全帽、手握弯把手锯的伐木工人正向森林宣战:三尺多长的锯条寒光闪闪,所向无敌,合抱粗的大树十几分钟即轰然倒地,树桩留下一个生命的句号。采伐队长告诉我,倒下的树叫云杉,属松科,长绿乔木,耐寒,生长缓慢,木材质软纹直,是建筑、造纸的好材料。我仔细数了云杉根部的年轮——135,它竟是一个老寿星!上百年的生命在几百秒中结束,我不知该喜该悲,张开的嘴巴半天合不到一起。
五年前,一份杂志用整本篇幅刊登了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历数滥伐毁林带给地球、特别是中国的严重后果,我曾怀疑作者是否言过其实。今天,面对林区一棵棵倒下的原木,我信服了:因为那位采伐队长说过,每次伐木前,他们都要预先在沟底修筑拦洪坝,以免采伐后山洪泛滥,毁林冲田。而且,这些醒来的伐木者是采育结合:伐完一片老林,又栽上一坡新绿。
然而,幼苗要长成参天巨株,却是百年以后的事。所以,不论是造林人、伐木人或用材人,恐怕都应树立这样的新观念:百年树木!森林资源来之不易,毁林就是慢性自杀。这一点,黄河可以作证:从周代森林覆盖率53%减至今日的12%,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不毛之地也随之诞生……
至于“十年树人”,似乎无须赘述: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折腾十年,整整一代人自然被时代所淘汰。
朋友,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