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7月20日
第2版
02

科学不应该沉默

——武功古塔“冒烟”奇观寻访记

今年5月,武功县一座古塔“冒烟”,被新闻媒介以“一大奇观”披露后,轰动遐迩。

最近笔者实地追踪采访,来到武功镇北廓,睛朗的蓝天下,古塔依旧。塔顶有草树摇曳;“冒烟”奇观已不复见。古镇平静,关于塔的话题却纷纷扬扬……

县文管所的同志告诉记者,这座塔颇有来头。据史书记载,此塔所在,原是李渊旧宅。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公元599年,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出生于斯。后来李世民功成名就,为纪念其母太穆皇后,修报本寺并建塔。此塔便因寺得名。明万历年间,报本塔重新修茸,为楼阁式,七级八面,高约38米,临河傍山,巍然挺拔于川道之中。现在,虽经400年风雨剥蚀,报本塔雄峻秀美之风仍不减当年。塔上年年都有胡燕栖息,每到晨昏时分,群燕绕塔盘旋,剪剪翻飞,啁啾嬉语不绝。当地人称“胡燕朝塔”,为武功八景之一。

报本塔距法门寺塔约百里。由法门寺地宫发现线索,报本塔下亦有地宫,并发掘出金棺银椁舍利等珍贵文物。两塔原是“姊妹塔”,都是省重点文物,

一同显名于世。报本塔重心偏移,塔身北倾3米多,岌岌斜空,魅力独具,又有“中国的比萨塔”之称。近年,国家和省上拨款拟抢救扶正,日本佛学界也表示资助,报本塔受到海内外的关注。

今年5月初,日本净土宗访华团14人参观法门寺,并打算顺路祭祀报本塔。恰巧在日本客来的前一天,奇观出现了——

3日下午7时20分,清扫塔周围垃圾的民工最先发现,报本塔塔顶“冒烟”。“烟”呈浅黛色,袅袅上升,且时时聚散不定,飘忽迷离。第二天,“烟”更甚,时而如一柱巨香焚燃,黑烟腾空三四米;时而如三四缕青云随风,摇摇摆摆。当时,胡燕惊叫飞散,往低处盘旋,似有畏避状。

第二天,日本人祭塔,闻之大喜,认为“神塔显灵”,是“吉祥气象”。翻译还传出话来,愿出20万美金,购买此景的录相。日客之说,更使“冒烟”景象波谲云诡。还真有持录相带赶到省城的,可惜客走话凉,一桩买卖,失之交臂。

此后,奇观每日傍晚7时多出,8时收,极有规律,持续半月有余。电视报导后,一传十,十传百,观光者蜂拥而至。常有十数辆大小轿车排在镇北,古塔四周,观者如堵。近塔而居的省区调队干部马锁洲、代雷等回忆说:“平房和楼顶都站着人!前后来看的不下10万,活象是赶庙会!”“当时,塔下热闹极了,卖麻花的、炸油糕的、摆烟摊的,都有,生意还满红火哩。”

最火的,当数朝拜的僧尼和信徒。县内不少遁入空门的出家人,会集塔前,隆重礼拜。他(她)们身着干净长袍,神情肃然,一圈又一圈地绕着塔转,闭目合掌,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当地人说:那时候出家人可风光了!

乡间老妪,更不甘寂寞,纷纷远道而来,对着塔烧香磕响头,虔诚得怕人。有的还搬来供桌摆上香炉点起蜡炷;更多的用黄纸迭成三角形小袋,焚香化纸叩首絮叨一通之后,便持袋手中,在塔下漫天挥舞,向神灵求药。据说,收落纸袋中的香灰和尘土,便是“仙药”了,朝拜最盛之时,黑压压跪倒一片,少说也有上百人!

这种景象持续了近一个月。

县文管所向省地汇报过。上级或科研单位没有人来。

六月上旬,关中麦收太忙,龙口夺食,围观才渐趋清淡。几场雨后,古塔“冒烟”遂歇。

奇观不复再,谜底任由猜。

“那根本不是烟!”用望远镜审视过的青年人断言,依据是“烟咋是颗粒状?能离合变化?!”

“是飞虫。”区调队的老马和老代说,“在河滩的枸树、杨树梢头,常见这种‘冒烟’现象。树招虫,一到繁殖季节,飞虫聚集树顶交配,看似冒烟,其实不是。”他们还说:“如果不信,到明年这时候,塔顶还会‘冒烟’的。”

“要说是飞虫,似乎还难定。”红卫厂工会干部卢智林提出质疑,“燕子最爱吃虫,你看,为什么塔上的胡燕不去聚食,反而要躲开呢?”卢师傅边放实况录相边说,“百年未遇,的确是个奇迹!”

笔者在采访中探问古塔“冒烟”的答案,答者不是说“神佛显灵”,就是说“地震的征兆”,还有人干脆说:“那是冒气哩,走了风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令人啼笑皆非!

“随着时间推移,一切都会越来越淡漠。”武功县文管所的郑同志说,“不管怎么说,报本塔出了名,对集资整修总不是坏事。到底是虫是烟,现在谁也弄不清。”

看来,武功古塔“冒烟”,真是个谜了。

笔者希望有关方面予以关注,及早给以科学的解释。

科学是不应该沉默的。

本报记者薛瑜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