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钞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桂维民
80年代中期,当美国纽约证券公司董事长访华时,大陆上股票还是个空白。仅仅几年,股票、债券的热浪便席卷全国,使金融资产急剧分流。
今春,古城储蓄大战后,各项存款大幅下跌,银行信贷面临新的挑战,不少生产企业因资金紧缺,几乎到了转不动的地步。
古城,像一方太阳炙烤下的热土,对金钱之水的干渴,从未像今天这么强烈。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到我们的面前:钞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1986年5月的一天,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接见了美国纽约证券公司董事长菲特先生。当小平同志听到股票的最大作用是使股民参加投资,把社会上一部分消费资金转为生产资金时,他笑着说,我们也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
数天后,当菲特先生启程回国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向菲特先生赠送了一份礼品——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行的第一张股票。
谁也不会想到,仅仅数年时间,股票、债券的热浪从南到北席卷全国。资金步入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方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去年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把银行推向潮头,猛烈震荡着现行的金融体系,金融资产急剧分流。
储蓄大战后的苦涩
1993年迎新的爆竹尚未消停,一场争夺储蓄的激战,在古城各大银行和储蓄所展开。特种大额高息储蓄,抽奖中彩存款,异国旅游储蓄……各自使出高招,靠重奖争夺储户,刺激存款。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收储大战,并未获得辉煌的胜利,却尝到了苦涩的青果。各家银行和储蓄所,除了存款搬家和筹资成本的攀升,存款增势并不明显。进入2月后,全市城乡储蓄存款增势大幅下跌。据该市人行统计,2月末全市储蓄存款比元月份减少6140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99亿元。在构成银行信贷收入的7个存款项目中,除企业存款略有上扬外,其他各项存款出现“大退潮”之势。3月上旬,占全市存款总额70%的市工行系统,存款继续以4000万元的速度下降。一些金融界人士感言:这种银行各项存款全面陡降的金融现象,为近十几年所罕见。
1978年以来,全国城乡储蓄存款扶摇直上,大约增长了16倍,1992年的储蓄额已接近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西安也是同样,1978年城乡储蓄存款3.10亿元,1992年已超过120亿元。不曾料想,储蓄在旷日持久的高速增长以后,突然峰回路转,急剧滑坡。据了解。这种银行存款骤降的状况,在全国各大城市都程度不同地相继出现。
钞票流到哪里去了
钞票,是充当一切商品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具有贮藏、流通以及价值尺度等多种职能。市场机制如同一根魔杖,把死钱变活了,成为能够增值的资本。于是,人们口袋里的钞票,开始流向最能增加它价值的地方。
——证券市场火爆烘人。随着市民投资意识的增强,股票、债券成为颇受欢迎的金融商品。今年各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证券交易非常红火。1—2月份发行本市企业债券1.3亿元,代发外地债券2亿多元。仅市区三家证券公司2月份的股票交易就吸纳资金4000多万元。
——企业内部集资势头高涨。今年银行从严控制信贷,企业为度过资金紧张的困境,大搞内部集资,年息大都在15%—20%之间,最高的达30%。这种高利率的企业融资,具有明显的福利化倾向,深得职工青睐。西安30多家企业在今年头两个月,集资达到1.4亿元。
——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西安现有房地产开发公司240多家,房地产吸纳社会游资直线上升。今年西安旧城改造和房改大规模展开,居民购房交款增势较猛。仅纺织城、电工城6家单位房改就筹资1320万元。估计近期全市房改和旧城改造,集中居民买房资金在2亿元以上。
——购物保值心理抬头。受物价上涨和人民币汇率等变动的影响,居民弱化了货币贮藏职能而转向持币争购商品。2月以后,西安地区消费品市场一反常态,高档耐用消费品销量大增,社会商品零售额节节上扬,进口家电脱销,黄金饰品在售价上涨20%的情况下,销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8%。
——资金外流不断蔓延。价值规律促使资金向收益高的产业、行业和地区流动。去年下半年以来,西安各银行同业资金拆出大量增加,向市外拆出资金16.9亿元,入出轧差净拆出2.4亿元。外地企业以高额代理发行费和高额债券收益率将西安几亿元资金卷走。一些部门和企业,运用投资、联营、合作的方式,向沿海地区转移的资金数以亿计。
企业变成了银行的长工
经济运行,是一环环彼此相扣的链条。社会资金价格的上扬,最终要传导到企业的身上,企业又通过它的商品转嫁给消费者。马克思说,由商品到货币是惊险的一跃。这一跳跃摔碎的往往是商品的生产者。然而,在计划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始终未曾感受到这“惊险的一跃”。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不断输血的国家银行。一些企业忙了一年,到头来利润仅仅能支付银行的利息。于是厂长“嘿嘿”一笑,自称是给银行“扛活的长工”。
目前我国企业间直接融资的份额较小,商业信用也很不发达,企业运行的资金融通主要靠银行贷款。据有关资料,80年代美国企业从银行贷款只占全部资金来源的12%,英国为10%,德国为30%,法国为27%,日本为49%,而我国企业则高达80%。我国银行信贷与国民经济运行的关系是超乎寻常的密切。
今年企业向社会直接融资,虽然吸纳了大量储蓄存款,但企业存款并未相应增加,向银行贷款的需求未减,这是有悖常规的现象。头两个月,西安市企业存款仅增加1.38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82亿元,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增加1.1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0.74亿元。这说明一些企业掌握的融资在生产外循环或向外地流失,加剧了银行信贷资金的紧张状况。不少生产企业因资金紧缺,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那么,信贷资金使用状况如何呢?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信贷资金的需求和效益却呈现两极走势,一方面信贷资金扩张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信贷资金的效益却在逐年下降。信贷规模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工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在明显减缓,信贷资金被大量沉淀,银行信贷效益下降幅度很大。
西安产业结构和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改变,工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就是一个无底的黑洞。若要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必须有更多的信贷资金作代价。
日趋紧缺的资金资源,迫使银行作出这样的选择:扶优限劣,把有限的资金投向最能增值的企业。对那些长期经营性亏损的企业,只好釜底抽薪,关死资金供给的闸门,促其兼并、转产乃至破产倒闭。尽管每个企业都有一大堆理由获得资金,但市场经济的法则,不允许金钱象水一样的流失。就企业而言,只有让该死的死去,才能使活着的活得更好。
让资金走向市场西安,这个千年古城,在过去的岁月里,曾失去过一些发展机遇。而今,正适逢百年不遇的历史契机。邓小平南巡和十四大的春潮,鼓满了古城疾进的风帆。
古城9983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像是在太阳炙烤下的一方热土,金钱之水渗入干渴的土地,大地仍然爆裂着。
我们对资金的需求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迫切:教育需要钱,科研需要钱,调整产品结构需要钱,发展旅游、商贸事业需要钱,开辟新的产业开发区需要钱,旧城改造需要钱
钱从哪里来?国家投资东移,靠国家靠不上。靠银行?全市银行信贷资金存量已达230亿元,况且今年宏观货币和信贷紧缩,显然无望。那么,钱从哪里来?
如果企业压缩产成品库存,清理三项资金占用,把三分之一的沉淀信贷存量盘活20%,就能把近15亿元的死钱变活;
如果预算内市属企业的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一到两天,就相当于增加了3亿多元的资金;
如果下功夫控制亏损额并消化潜亏,银行每年可以在贷款中少垫支上亿元的资金;
如果积极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扩大发行内部股票、建设债券和企业内部集资,积极引进外资和市外资金,也可以缓解银行面临的信贷压力;
如果银行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增加新的融资方式,增加储种,积极开展代发工资、代收水电费等代办业务,推广信用卡,改善服务质量,杜绝利用信贷资金和拆借资金炒买、炒卖房地产及股票的漏洞。
客观规律是由各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组合而成的。操纵着经济,并恰到好处地把经济导向合乎逻辑位置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今春古城由储蓄存款下跌所引发的资金震荡,是资金走向市场的一种必然。资金运行的超常,对金融体系产生着新的冲击,呼唤着较大动作的金融改革。
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已成为经济行动中的一个首要问题。而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确实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金融体制是非改不可了,今后资金的来源,绝不只限银行一家,今后资金的流向,也只服从一个规律——市场。愿有识之士,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成功地完成这“惊险的一跃”。
(题图 郭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