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董市场一瞥
文/朱龙蛟
陕西是中国头一号的文物大省,其地下文物储藏和散布于民间的文物总量,一直雄踞国内榜首。“北方猛士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更是家喻户晓。陕西文物多,作家贾平凹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一镢头可以挖出一块秦砖,两镢头可以掘出一块汉瓦。”其文物储藏之丰沃,可略见一斑。
文物,在大众领域里又俗称古董。古董,《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分别为:“指那些可供鉴赏研究的古代器物。”“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的参考。”由此可见,古董不仅代表着一种可资借鉴的文化地位,更带有一层厚重的价值色彩。
古城西安,做为中国历史上的十二朝古都,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大环境下,近几年相继崛起了几个较大的古董贸易市场。最近,笔者带着强烈的好奇欲,到位于西安文艺路南段的古董市场走马一遭儿。
谁持彩练当空舞
所有奔古董市场的人,无论是买是卖,是调剂余缺还是饱饱眼福,都将自己的行为概括为三个字——玩古董
其实,玩古董并非什么新鲜玩艺儿。过去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们玩儿,要说有新意,就新在如今的“玩主”,更多的是平民老百姓了。
放眼望去,原来一向是幽静少人的文艺路南段,由于古董市场在此落足,一下子变得喧闹拥挤起来。地面上人来车相争。路两旁,一厢云集,摆摊者划地为牢,不大的摊位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青铜、陶器、石砚、古钱币、首饰字画,有人还将毛泽东像章和“红宝书”也摆了出来。笔者细细浏览一遍,发现最多的品种主要是铜镜、古钱币、字画、笔筒四大类。而那些自诩出于唐宋官窑的陶器类则赝品居多,至于那些玉器首饰就更是鱼龙混杂了。
古董市场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漫天要价。鉴于古董自身的文物价值,标价自然没有一个明码参照系,这一点很类似于拍卖,因而个个报价都显得有恃无恐。倘若真成交易,砍掉报价头戴的三尺高帽,就全靠你的文物鉴赏力和侃价水平了。
一位在省测绘局工作的古玩爱好者告诉笔者:古董市场兴的就是漫天要价,十元钱的东西,张口都敢管你要两千元。但是真正的行家绝不会受骗,上当的全是些附庸风雅的冤大头,活该他无知。我问,如今在这块地盘上玩古董、炒古董的都是何种人?他答道:多了,什么层次的人都有。大学教授、机关干部、作家记者、个体户,还有工人、农民,还有是从东北及南方一带来的,要不怎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呢?能来这儿泡的人,谁不是奔着个“钱”字!
古董市场:喜乎?忧乎?
有资料表明,中国大陆人群玩古董最多的省份首推广东。对此,广东人的看法是: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玩古董一是追求更高的生活档次;二是倾向于搞古董投资。因为,既然是古董,不管珍稀与否,毕竟地球是越来越少,搞这方面的投资稳有赚头。
那么,作为内陆城市的古城西安,在经济尚不及沿海发达的前提下,一批古董商人的应运而生,无疑是冲着后者来的。这个世界上,金钱毋庸说是个极具魅力的好东西,从其诞生到现在,无时不备受人们的垂爱。但金钱同时又是万恶之源,不论何种营生,只要利润可达300%,肯定就有人敢冒死去铤而走险。古董与文物本是同宗,区别只是价值大小。在陕西这个文物如汗牛充栋的省份里,谁敢保证在古董交易中没有夹杂倒卖、走私国家珍贵文物的活动和行径呢?看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堵塞走私文物源,尤其重要。
一方面加强管理正确疏导,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欣喜地看到,平民百姓开始器重收藏文物了,应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良性效应。过去,这方面我们有过太多的遗憾和悲哀。那砸掉石窟菩萨头颅用来压风箱的愚昧;用秦汉瓦当青铜器来做工具,制做压花馍馍的懵懂或麻木;用长城砖来修砌猪圈的荒唐历史,或许都将会随着古董热的方兴未艾,作为一种有益的契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完成人们爱惜文物,保护文物,观念意识上的一场大觉醒与大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