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9月16日
第3版
03

“政治采访之母”——法拉奇

曹晖

在群星争辉的世界报坛上,有一位女性独放异彩,她就是被称为“政治采访之母”的奥里亚娜·法拉奇,一位视野开阔、思路敏捷、言辞泼辣、富有活力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她善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采访世界风云人物,并以提问尖锐、直指要害而享誉国际新闻界。十多年间,她频繁出行,采访过各政要人物数十人,发表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访问记和著作。她曾两次荣膺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弗森特奖”,并得过班卡雷拉畅销书奖等。《风云人物采访记》就是她最有名的一部作品。

法拉奇出生于1930年,她自幼酷爱读书,16岁时写给当地《晨报》的首篇应试之作即获主编青睐。法拉奇采访坚持先调查后写作,不愿随波逐流,写一些屈从于权势的违心之作。这虽然使她在初期受了不少冷遇,但却是她日后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她像一只“不追随风向和季节”的鸟。穿越于欧、亚、美等各大洲之间,经过精心物色,会见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较有影响、有个性、有色彩、出语惊人的政治家或所谓传奇人物三四十人,影响很大。特别是她1980年8月对我国领导人邓小平的两次访问,引起了广大的中国读者对这位意大利传奇性女记者的注意。法拉奇十分善于掌握采访气氛,当时的访问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她从有关资料里知道他的生日是8月22日,而邓小平自己却忘记了:“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不错,邓小平先生,我从你的传记中知道的。”“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采访在融洽欢快的气氛中展开。法拉奇的中国报道使全世界第一次听到了许多人从其他新闻媒介听不到的关于中国的新闻以及中国对世界问题的看法。

法拉奇的人物访问风格独特,被称为“法拉奇式访问”。她习惯于用录音机录下访问的全部回答,然后将采访对话以原始形式全文发表,但加上一个占一定篇幅的前言。她说采用这种方式,可避免断章取义,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采访政治人物,为法拉奇赢得了巨大声誉。她在事业上功成名就,在婚姻生活上又如何呢?1976年,法拉奇生活中遭遇了一个巨大的不幸。正在华盛顿的法拉奇,突然接到她丈夫亚历山大·帕那哥利斯从雅典打给她的电话。当她火速飞回雅典时,帕那哥利斯已死于一场车祸,现场惨不忍睹。坚强的法拉奇也不由得潸然泪下。帕那哥利斯是希腊抵抗运动的英雄,法拉奇慕名是通过采访结识后成为伴侣的。帕那哥利斯之死,法拉奇深信是一次蓄意暗杀。她在丧夫的极度悲痛之中,决心以写作来继承丈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经过近3年的沤心沥血,四易其稿。终于写成了题为《男子汉》的纪实小说,记录帕那哥利斯的生平事迹。发表后成为意大利出版史上罕见的畅销书。

80年代初期后,人们很少听到法拉奇的消息,也几乎看不到她的近作问世。但这位曾被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记者的法拉奇”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杆。法拉奇在致《人民日报》一位驻美记者的一封复信中说:“现在我正在纽约写一本新书。我从来不向人透露我确实的地址”。我们期望能在不久读到她的新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