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千磨万击还坚劲
——记陕西路桥公司总经理李养民
有人形容陕西路桥公司的总经理李养民像一块能承载千斤重量的路基石,刚强、朴实,不知疲倦。当记者前不久在西安323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他时,才觉得这个比喻是颇为恰切的。
李养民今年48岁,几十年野外施工的辛苦和操劳,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显老得多。自1969年从部队转业到公司起,他便和铺路架桥结了缘。无论是当基层指导员,还是工程队书记、机械站站长,他总是身先士卒,哪里最苦最累,他便出现在哪里。1988年,陕西省第一条高速公路西三线开始加紧建设。担任主力施工任务的公司第一机械站却由于领导班子不团结,导致队伍涣散,施工质量和进度上不去。在这紧要关口,李养民毅然挑起了机械站站长的担子。上任伊始,他便多次召开职工座谈会,征求了上百条意见,果断从抓干部工作作风人手,提出了“只要有一个工人在施工,就要有干部在现场指挥。”这句话撂出去的第3天,施工工地附近的泾河水位猛涨,泾河大桥的便桥被冲毁,位于泾河北岸的站工地遭洪水围困,处于停工状态。这时,一个职工们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抢险、转移设备的队伍中,他和站里的干部、工人一道,整天一身水、一身泥地泡在工地上,饿了啃口冷馍,困了在工棚打个盹,硬是凭着这股干劲,只用了4天时间就恢复了正常生产。看到这一切,职工们顿时有了信心,他们说:“有这样一位和我们一起吃苦卖力的好领导,还有什么样的路我们铺不好?”
盛夏的一天,沥青刚摊铺到路面上,突然下起了暴雨。李养民当即让人取来30件雨衣,一一分发给工人和民工,在现场的干部没有一个穿雨衣的。雨越下越大,李养民浑身都湿透了,但他仍坚持现场指挥。有人悄悄把一顶草帽塞给李养民,他还是让给了干活的工人。西三线工期紧,有时要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钟,李养民总是干到和工人一道收工,并用自己的专车把民工送回驻地。这期间,他常犯冠心病,但从没有休息过一天。有一次,他竟46个小时没合眼,始终守在工地指挥施工。看着一天天消瘦下去的李养民,有的职工流着泪对他说:“李站长,你放心有你在再难的活我们也能拿下,你要注意身体,就是铁人也不能这样熬呀!”就在李养民任站长的当年,这个站就夺取了省公路局“一建二杯三优四好”活动的铜杯,这一年完成了西三线总工程量的50%,创下了全省闻名的“西三精神”。
今年元月,李养民从省高管局调到路桥公司当总经理,有人提醒他:“老李,你这一走,一个月少拿二三百不说,让你操心受累的事还在后头哩。”不错,李养民面对的是一个有2000多名职工、1000多名退休职工,亏损670万的老企业。但他秉性难改,那股不怕苦、不畏难的劲头依旧。这不,第一步就迈到了沿海市场,承包了广深珠高速公路的B段2100米的高架桥工程和CS标路面工程段26.69公里的铺路项目,承包额近4亿元,路桥职工的拼搏天地一下子宽阔起来。在全力发展工程生产的同时,李养民没有忘记关心职工生活。他首先组织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吸收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进入委员会,凡属于公司重大决策都要经过民管会通过。李养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公司的9个基层单位,和职工促膝谈心,为他们排忧解难。有个老工人因公受伤,双目失明七八年了,儿子接班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李养民得知后,便督促有关部门予以落实,结果不到半个月就得以解决。老俩口感激不已,专程找到李养民致谢。有个工人的爱人得了白血病,几年了一直靠借钱治病。李养民听说后,立即发动大伙捐款,仅一个工程队就捐了3000多元。然而,李养民在给他人送去温暖的时候,却从不知关心一下自己,直到住院的前一天,他还坚守在工地上。
当我和李养民握手道别后,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他在泥泞中拼搏的身躯,同暴风雨搏斗的身影。我相信,李养民的心血不会白费,宏伟壮丽的桥梁,无边无尽的大道将从路桥人的手中徐徐而起,渐渐延伸。
(张栋
王志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