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了神箭腾飞
——记067基地11所总工程师褚祥生
褚祥生是〇六七基地11所总工程师。这位15岁参加工作,新中国最早到苏联学习航天技术的莘莘学子,归国后几十年如一日,把全部心血融入祖国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之中,他历任中国“长征二号”火箭、“长征四号”火箭及“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副总工程师,把一颗颗卫星送上了茫茫太空。
(一)
褚祥生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饱尝了22年的夫妻分居之苦。1970年初,“大三线”建设初期,他随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离开北京,来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的秦岭深山。就这样,夫妻各居一方,在大山里,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位航天专家一直住在“三线”建设初期的一间仅18平米的简易房里,一张床、一张桌子、一盏灯、一双碗筷构成了他全部的家当。为了节省时间,他就去职工食堂排长队买饭,有时误了吃饭时间,只好泡两包方便面充饥,工作是他唯一的追求。
(二)
褚老总常说:“我们搞的是上天产品,马虎不得。”他是总工程师,按说只需对定型图纸进行审核就可以了,但他却坚持对每一张图纸、每一个设计方案严格把关,一个疑点也不放过。为了掌握产品的第一手资料,他经常和设计人员一道下厂配合生产,进行产品试验,由于他穿着朴素、生性随和,兄弟单位不认识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老师傅”。他是型号副总工程师,在参加飞行试验时,按有关规定可以吃定额客饭,但他婉言谢绝了组织的一片好意,坚持和同志们一道同吃、同住。他说:“我这个人爱热闹,和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很开心,再说,有什么事也可以共同商量。”
(三)
1989年对航天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对具有“动力之乡”称号的067人的一次严峻考验。新一代航天型号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所需要的5种发动机要在14个月的时间里研制成功,并交付使用。这在西方发达的国家,也需要三至四年才能完成。这时的褚老总已是年届60岁的人了,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可是“长二捆”火箭任务一到,他又义不容辞地披挂上阵,挑起了“长二捆”副总工程师的重担。1989年11月20日,新研制的“长二捆”发动机系统热试车一次成功,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多月。1990年7月1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数以千计的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擎天而立的发射塔,不安地等待着那历史性的瞬间的到来。当褚老总和他的同事们最后一次检查完“长二捆”火箭的“心脏”部位后,总指挥凝重地问:“你的发动机怎么样?”褚老总拍着胸脯说:“我敢担保,大小23台发动机没问题!”敢于在这一天拍胸脯可不是闹着玩的,可褚老总拍了,而且显得那么自信、有力。
(张鹏魏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