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11月30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狗年挂历大战 童消费误区 不再当职女之后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做父母的,你们注意到了吗?

童消费误区

文/惠焕章

多潇洒 刘新荣摄 

目前的城镇居民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儿童消费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精明的商人将目光瞄准了儿童,加上一些家长一味地迎合着孩子的购物要求,因而就发生了不少不良的儿童消费现象。

现象一: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不如人

一些父母,出于对孩子本能的爱,在他们的心里,总是憋着这样一口气: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于是不管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东抠西凑,也要满足孩子的消费愿望。

一对夫妇拿着积攒了几个月的工薪,准备给丈夫买一套象样儿的西装。却不料孩子非将他们拽到了一家专营高档儿童文具店里,哭哭泣泣地说,在他们班里,有好多孩子都有高档的文具,比如100多元的美国产手摇式铅笔刨刀;100多元的豪华文具盒;有的孩子甚至穿着四五百元的高档服装。同学们在一起时,常常互相比较,一比较他就显得太寒酸太自卑,躲到人背后或者不敢走出教室和别的孩子在一起玩。

听孩子这么一说,这对父母终于动了情。做父亲的一把将孩子抱在怀里说:“别说了,爸爸的西装不买了,你说要什么?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于是200多元买了一个有豪华文具盒、豪华通讯录、日记本在内的高档书包。

然而令这对夫妇不能接受的是,这个高档书包背了不到3个星期,有一天孩子回来哭哭泣泣地说,书包丢了,非要让父母重新再买一个不可。

一位母亲谈到,上一个学期就为孩子购买高级文具、高级自行车、流行时装和其他物品花费1300多元。这些东西中有一半以上是不实用,或者因为孩子玩腻了,或者因为孩子的长大而不能再用了,这时候要么塞进储藏室,要么送人。使用率很低不说,还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养成追求高档,胡乱花钱的坏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现象二:孩子成了父母心血来潮的实验品

有一对夫妇,男的是个出租车司机,母亲在机关坐办公室,有一个宝贝儿子。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却望子成龙,对儿子寄予了厚望。有一次他们看了一个儿童钢琴比赛的电视节目,便一心想让儿子将来当一名风光潇洒的钢琴演奏家,于是花了10000多元买了一架钢琴,高薪聘请了一位音乐学院教师,每周三次来给孩子辅导。热热闹闹了一阵之后,又渐渐地听不到钢琴的声音了。

后来他们又替儿子做了一回出国留学的梦,但要出国,得懂外语。他们又为儿子买了外语书籍、磁带、录像带,还聘了家庭教师。可是学了没多久,老师不来了,录像带也被孩子录制了武打片。孩子不仅什么也没学出名堂,而且对功课也不专心了,成绩下降了许多。不知道这对父母又为儿子下一步设计了什么新的奋斗目标。

现象三:过多的零花钱

一些父母由于工作忙,顾不得照顾孩子,于是便给他们过多的零花钱,却不过问这些钱作何用。一位小学教师说,现在的孩子身上,大多数都装着五块十块的零花钱,个别的还装有二三十块。他们用这些钱有的中午不回家,进馆子轮流请客;有的进游艺室打游戏机;有的男孩买香烟抽,女孩买化妆品,进发廊;有的男女结伴去舞厅。曾经有七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男女结伴,到华山去玩了三天,搞得学校家里一团糟。

孩子们的零花钱有的是父母给的,有的却是孩子自己拿的。一位小女孩告诉我,他的父母都是干个体的,家里的钱就随便扔在抽屉里,她拿多少他们都不知道。所以有一次她偷偷拿出500多元,为一位心爱的男同学买了一枚金戒指。

还有一个男孩,邀请了20多位同学为他过生日,他们每人拿出20元,搞了一次生日晚会。

难怪一些社会问题研究人员发现,现在的社会上出现了孩子比大人花钱大方,不挣钱比挣钱的大方。他们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在没有钱时,往往又会干出些出格的行为来。—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透露,他们学校里常常发生一些高年级学生向纸年级学生诈钱骗钱或者抢钱的行为。而一位初中生则说,他们学校不仅有男孩诈钱,而且还有一些女孩到舞厅陪舞,甚至出卖身子,以满足那种膨胀的金钱欲望。这些女孩不仅不以此为耻辱,反而认为她们摆脱了对父母的依靠,是自己闯荡社会成功的体现。这是多么危险的想法呀! 现实生活中,儿童不良消费的情形还有很多,这些也许能给一些做父母的带来一点启示。

爷爷的服务黄兆风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