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02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东方红》李有源与李增正 闲话“对号入座” 杨虎城将军百岁诞辰感赋 筑路者的塑像 读雪柳笛 图片新闻 书讯两则 黄 叶 图片新闻 505——真神 往事涟漪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闲话“对号入座”

陈浩

自古文坛多祸事,祸事多由“对号”出。

纵观古今,无论是惨烈的文字狱,还是无谓的笔墨仗,概莫能外。因此,最令文人们头疼的便是“对号入座”了。八届人大上,陈源斌(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原作者)等三十二位代表,针对近年来对小说中人物“对号入座”而状告作家和出版社的不正常现象,提交议案,呼吁依法保护公民的创作权利,其情殷殷,其辞切切。

笔者虽无文人的名份,却沾了一点舞文弄墨的雅癖,常于技痒难捱之时,涂鸦几笔,也偶有拙作献丑于报端刊角。庆幸的是,至今尚无一人前来“对号入座”兴师问罪,更无讼事缠身对簿公堂,遂得以苟安蜗居之内,寄情方格之中,倒也落个清静。然而,时间长了,庆幸之余竟生出一丝憾意来。

不是么,大凡能被人“对号入座”的作品,有几部不是轰动之作呢?别的不提,单说鲁迅的《阿Q正传》吧,不正是由于入木三分的刻划,使多少人如芒在背,才成其为绝代名篇的么?四人帮“阴谋文艺”中的人物倒没人去与之对号,那是因为生活中压根儿没他们的影儿,自然也就无人去随影附形了。

文艺是讲求社会效果的。假如一个罪犯能从某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丑恶而良心发现弃恶从善,这不正是该作品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吗?几年前,一部《喜盈门》的电影使多少婆媳不睦的家庭重归于好,不也正是作品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吗?而这一切,是不是“对号入座”的结果呢?

因此,窃以为,能被“对号入座”的作品,大抵都是一些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成功之作。对于作品来讲,这不啻是一种殊荣,绝非人皆能膺的。像我辈者流的作品,连个“对号”的人都没有,除了平庸和拙劣外,还能说明个啥。

至于“对号入座”者的发难,也未必全是坏事。一来暴露了他的无知和心虚,二来也扩大了你作品的知名度,有何不好?只要你问心无愧的话。

也许是站着说话腰不疼,如果真的有人拿着我的作品找上门儿来,我能否泰然处之,还真得两说着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