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18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玫瑰园 漫味从何而来 漫画信息 巧施“妙计”住新房 夜市漫笔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漫味从何而来

孟德润

漫画要有漫味,不漫不成其漫画。人们似乎都这样认为。但何渭漫?却众说纷纭,看来不尽相同。不过有个事实还是非常清楚的,这就是漫画虽无特殊的绘画材料,常借用其他画种的专用材料来涂画自己的面貌,但不管用什么材料画,它没有随材料的变化而变成国画、素描、水彩、油画、版画等。另外,人物、风景、动物、静物、历史、风俗,这些历史悠久的画种所涉及的题材,漫画也常常涉足,但它不管闯入哪块领地,哪个部族,都不曾被同化、驯服而失去自己的个性。还有些其他画种难以涉足的议论思辩领域,漫画也常常去闯,并且显示出非凡的本领,它也未因此而失去其形象、感情、审美诸特征而变成非艺术。可见,它有着一种独立不羁,卓尔不群的个性。那么这个艺术个性终究是什么?创作漫画不能不搞清这点,因为它是漫画质的规定性,是它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界线。不顾及这个规定性,创作出来的东西就很难说是漫画了。有人说这个规定性是夸张与变形,并以此来区分什么是漫画。这种看法很值得商榷,图案的基础就是变形、夸张,能说图案是漫画吗?变形与夸张是很多画种常用的表现手段之一,非漫画所独据。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对一些艺术作品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就非常清楚了。如《毕加索》,作者将毕氏画成似人似牛的怪诞形象,油画、素描能这样画吗?再如《迎客松》,斜伸的枝条拟人化为一只只索钱的手,形象奇谲有趣,国画家这样画行吗?再如《不相称的婚姻》,漫画家将老头头部物化为长满根须的萝卜,将新娘头部物化为含苞待放、珠露欲滴的玫瑰花,形象怪诞滑稽。画过同题风俗画的著名画家普基列夫可能从未想过如此画。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漫画作品中总有一种奇味奇趣,其来源有的是题材内容上的,有的是表现手段、艺术形式上的,有的数者兼而有之。这种奇味奇趣又与另一意义上的合理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奇,目的在于强化所要表达的正题,其效果是使人在惊奇之后豁然开朗。因之,创作漫画必须注意奇趣这个漫画特有的艺术特征,从而创作出漫味浓郁的作品。

漫画质的规定性在于必须具有漫味,亦即所讲的奇味,奇趣。那么漫画的艺术奇趣从何而来?简单地说,产生于“反常合道”的思维机制。反常,就是对此一意义上常情常理的悖反而出现异常,由于异常,人们就会感到奇怪:合道,就是在彼一意义上又合乎常情常理,合乎常情常理,人们又会感到并不奇怪。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不奇怪”的对立统一体。若只有反常、奇怪,人们就会感到荒诞不稽;若只有合道,不奇怪,那是正常,也一就无奇可言。只有二者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艺术创造中的奇味奇趣才能产生。如《回话》,钓鱼钓出了一张便条,而且上写“饵太小、鱼启”。难道有这样的事吗?反常,怪诞,离奇。但联系索贿这一丑恶现象一想。又符合事实,并不荒唐,反倒更见真实。那些厚颜无耻的索贿者,不正是这条贪得无厌,对上钩无所畏惧的鱼?揭得深,想得奇。总之,“反常合道”就是怪而不怪,奇而不奇,荒唐得有据,怪诞得有理的漫画构思思维机制。按照这一基本思维规律,创作者在创作时还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一些具体思维方法。其一是过度性思维。任何事物都有其限度,而逾越这些度的限定便会出现反常。如《戴高乐》,作者就是突破常态的限度,将戴高乐鼻子画得占据了整个面部面积的近一半,这一过度的增大已非写实性的形似,但由于其特征突出,在神态上更其神似。其二是边缘性思维。在构思中逾越时空界线,超越种类分属,在不同性质事物之间进行联系、组接、化合,以求奇趣。如《触电》,作者将自然科学与社会问题两种性质无关的东西进行杂交,产生了触“关系网”之电的奇异反常情节,这个情节悖反科学常识,但却更深刻地揭示了“关系网”的危害性。其三是逆向性思维。在构思中逆反逻辑规律,颠倒正常秩序,让事件逆序、倒置、错位。如《若是终身制》,国家女排需要年青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些国手不退役,一直打到耄耄之年,扶杖爬地的时候?这就是如同国家干部制度中曾经存在过的终身制那样,在女排队伍中也推而广之。作者就是这样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创造出这一反常的意象,揭示了终身制的弊端。漫画构思的思维规律非一篇短文所能讲清,限于篇幅,只能粗粗进行这番勾勒。

《回话》见《漫画自学百问》62页图36

《戴高乐》见《漫画自学百问》90页图58

《触电》见《漫画自学百问》93页图60

《若是终身制》见《漫画自学百问》141页图103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