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之谜 千佛之谜
文/叶平
地宫之谜
庐山北香炉峰下香谷中的西林寺地基外基仅向下挖一米,就已见底,基础为鹅卵石和三合土,交替铺垫。偌高一座砖塔,根基如此浅薄,简直不可思议。外基没有发现地宫。清理内基。掘到一米八深处,在塔室正中,发现一莲花墩。搬开莲墩,地宫豁然显露,宫口一米四见方,被一块厚大的石板覆盖。有地宫,必藏有宝物。尼师们欣喜地奔走相告:千年宝物要出土了!西林古寺要生辉了!
开宫取宝,事关重大,尼师们不敢造次,立即向省佛协报告,恭请会长果一诵经开宫。
果一听说挖出了地宫,心里一震,摸黑赶往现场。
尼师们蜂拥入塔室,脸上洋溢着少见的笑容,翘首等待开宫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果一分开众人,凝视宫口,缄口不语。
尼师们见大和尚神色严肃,成入定状,由兴奋顿时转为惶恐。
外表异常平静的果一刘师,内心却是波翻浪涌。宝塔在西林寺鼎盛时改建的,这地宫内藏有唐玄宗、宋太宗、宋真宗御赐的大量珍宝,为镇塔之宝,更是护寺之宝;若开宫取宝,宝塔何以为依?古寺何以为靠?再说,此处人群密集,民工、农民夹杂其中,文物若有闪失,岂不毁了古寺的千秋声誉……权衡再三,果一有如受到某种奇异的昭示。他用不容置疑的口吻,打破沉寂:“什么地宫?这是一口水井,挖开,就要毁塔冲庙,还不赶快把它封起来!”
大师的话斩钉截铁,犹如兜头一盆冷水,把尼师们泼得晕头转向。宝塔建在水井上,岂非咄咄怪事?尽管信疑参半,但她们崇敬、信赖大和尚:他说的不会错,幸有大师指点,险些闯出弥天大祸。尼师们若醒醐灌顶,恍然大悟,并马上差遣民工、浇铸钢筋水泥,通宵达旦,将地宫之口封闭得严严实实。
宫藏,再次成为千古不解之谜。
千佛之谜
通过脚手架,进入宝塔上层又有惊人发现。在塔的三层、四层和五层内壁佛龛,供奉着一尊尊壮硕的佛像。尼师们大喜过望。她们从未听说过也未曾想到过塔上还供有佛像。
这个谜并不难解。
当年古塔改建时,塔室建有佛台,塔内壁各级各面,塔外壁六级四面,砌有许多规格不同的佛龛,共供有大大小小的佛像一千尊,因而名日“千佛塔”。年复一年,风雨侵蚀,外壁佛像损坏殆尽,兵燹火焚,内壁佛像大都损坏。久而久之,人们把“千佛”谈忘了。千佛塔被称为西林塔,附近的村庄,亦随之被称为西林村。
饶有兴味的是,西林塔动工维修,惊动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他老人家欣然挥亳题字,墨宝寄到西林,拆开一看,竟然是“西林塔”三个遵劲有力、凝重朴雅的大字。
淡忘千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塔内楼梯的被破坏。沿塔内壁,原有折上式楼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乾道六年(一一七〇年)八月八日游过西林,其游记可为佐证:“方丈后,有砖塔,制度古朴,予登三级而止。”清初,大司马龚鼎孳《题(西林)塔田序》,也可为证:“瞻仰梵塔,摄衣至一层两层,以足不偿目,慨焉中止。”岁月流逝,木梯腐朽。一九三四年国民党要人戴传贤,出面重建楼梯,短短四年后,庐山沦陷,日寇恐塔上潜伏游击队,遂将楼梯拆除,并将塔内大部分佛像捣毁。近六十年来,无人得以登临;而知情的僧人,早已作古,塔内佛像,渐被遗忘。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红卫兵破四旧,把东林寺和西林寺的菩萨一个个砸得稀巴烂,但做梦都没想到,塔上还有菩萨;否则,红小将也会以大无畏精神,想方设法跃上塔顶,砸它个片甲不留。
幸存的这批佛像,完好的有七十尊,加上残缺不全的约百余尊。全部为泥塑座像,有的刷金,有的粉彩,也有的为本色,高约尺余,由正身和莲花座构成。座上刻有造像者名字,捐资者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可见西林当时影响之大。佛像塑造方式相近,泥土相同,可见出自同一地方,同一年代。有尊佛像上刻有“显陆神宫监掌理府事太监张兴义造”字样,专家们从造像手法,泥土分化程度及刻字内容推断,佛像当为明崇祯五年大修时塑造,是一批珍贵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