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2月24日
第3版
03

老工人为何不愿传技术

周文波

一度时期以来,关于青工不愿学技术的讨论成了各种新闻媒介争相报道的热点,有识之士纷纷为健全青工学技术激励机制,提高青工技术水平出谋划策、各抒己见。然而,人们在找原因,求良策的同时,似乎忽略了造成青工整体技术水平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老工人不愿教技术……

如此“节约”为哪般?

八十年代前期,某矿区有一支名震全省乃至全国煤炭系统的掘进队。那时这个队仗着有一批技术精湛、作风顽强的老工人,在“达纲要上等级”等一系列大赛中屡创佳绩,曾荣获煤炭部授予的“全国八十名标杆队”光荣称号,队长还喜上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可惜,这支劲旅却在锻炼接班人,培养后备军的工作上吃了大亏。实行承包责任制后,队上的费用比较紧张,降低材料消耗自然成了当务之急。就拿打眼这道主要工序来说吧,技术好的老工人一个班用不了一根钎子,但青工却常常报废四、五根,好家伙,一百多块啊!材料超标非但拿不到节约奖,有时还得扣工资,谁不心疼?老工人想多挣钱,年轻人也怕担责任,没办法,只好让力不从心的老师傅们充当主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却干运材料、推矿车之类的杂活。这批老工人退休后,全队技术的实力一落千丈,垮到连生产任务都常常完不成的地步,昔日八面威风的“标杆队”活生生吞下了后继无人这枚“苦果”,好多年也没能翻身……

一位机械修理厂的厂长告诉笔者:“现在材料费用管得紧,许多单位都让技术强的师傅顶着干,年轻人通常只能打下手,锻炼的机会自然不多。领导明知这是短期行为,但也无可奈何,事情明摆着,材料超标上级要批评,奖金少了群众又不满意,唉,这才是‘耗子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眼前的奖金保住了,将来怎么办呢?平素间只会递递搬手,紧紧螺丝的“勤务兵”,能指望他们关键时刻挑大梁吗?

师傅带徒好心寒

曾几何时,“师徒”关系多融洽啊,且不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现实生活中,许多师傅把徒弟视为子侄,甚至招徒为婿的佳话也时有可闻。时过境迁,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徒关系早已出现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罗老头当了一辈子钳工,教的徒弟数也数不过来,当上厂长、书记的就有好几个。说起徒弟,老头子又是感慨又是气,“早些年带的徒弟好哇,当了大官也惦记着师傅,逢年过节还上家里来坐坐,别提有多亲热了!现在的年轻人差远啦,刚有点本事就瞧不起师傅,当了干部的更气人,你找他办点事吧,他嗯嗯啊啊半天不表态,连水都不给你喝一口。带这样的徒弟,师傅有啥子想头哟!”

技师杨大年在全矿电工中堪称“大哥大”,别人摸都不敢摸的活,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老杨脾气倔,最看不惯年轻人骄傲自满,有时候好心指点一下队上的青工,可某些自恃不是技校毕业就是上过职高的小青年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去去去,你那套早过时了,谁稀罕!”一句话气得老杨半天想不通。领导再三动员带徒弟,他总是应付了事,直到他选中了老实厚道的小刘。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改革给企业增添了生机活力,但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急待完善的配套制度又使得不少老工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变得更加保守。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旧观念又重新抬头,且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张文是某汽车修理厂的技术“王牌”,只要高兴,一台汽车几个小时就能拾掇完毕;发起脾气来,十天半月也说修不好,厂长明知他捣鬼但又无计可施,还得赔着笑脸说好话。年过半百的张文至今未收徒弟,别人劝他好歹教教年轻人,他却冷冷一笑:“他们有了出息,我这老头子还不得喝西北风去?!”

苏刚是远近闻名的内线电工,安设备,修家电样样精通。虽说带了两个徒弟,但他从不真心相传,每到节骨眼上就打发两个小伙子去干其它杂活,以免泄露“天机”。酒酣耳热之际,他吐了实情:“凭咱这身本事,领导也得让三分,叫他们学了真本事,老子在头儿面前就吃不开啦!”

朱队长这些天心神不定,如坐针毡,新工人分来掘进队好几个月了,可班里成天安排他们干推矿车、运矸石等杂活,小伙子们连风镐都没摸过,一心要学本事的年轻人纷纷找队长要求学技术。队长找班长,班长又去跟老工人商量,老师傅当即声明:“带徒弟可以,但完不成进尺,搞不好质量、材料超支一概不负责!”这分明是出难题嘛!朱队长三番五次做工作,老师傅们才说了心里话:“现在搞劳动组合、竞争上岗,我们上了年纪的人体力越来越差,如果让年轻人掌握了技术,我们就只有下岗的份了,上哪找饭吃?”

尊重技术 尊重技工

在鼓励青工学技术这一问题上,许多人提出了不搞“论资排辈”,实行倾斜政策等可行性建议。那么,我们能否在保障老工人切身利益,解除其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健全的激励机制;树立“尊重技术尊重技工”的良好风气,让老工人们物质上有甜头,精神上有想头,以此激发他们传艺带徒的热情呢?

放大 缩小 默认